第三十六卷第一期 104年1月1日發刊
兒童與青少年口腔健康專刊
兒童牙科治療的行為管理
◎台北長庚兒童牙科主任 陳麗萍
「哇∼我不要上去,你們要幹嘛?救命呀!」小小的牙科診間裡,除了小病人和醫護人員之外,還擠滿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平常照顧孩子的保姆,這一幕,時常在我們的眼前上映,可以想見現今的孩子有多幸福,是家中的至寶,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吸睛的能力,而且每位都可獲得「最佳演技大賞」!
孩子因恐懼所表現出這些不合作的舉動,像哭鬧、尖叫、嘔吐、手亂抓、腳亂踢等,不但使牙醫師無法看診,更有可能在混亂中碰撞到尖銳的器械,使孩童受傷。所以,兒童牙科醫師就發展了行為管理方式,來幫助孩子完成牙科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社會化(上幼稚園),孩子心智發展會漸漸成熟,也具備了基本的溝通能力,這時便可以使用一些行為管理技巧,以互動方式慢慢引導孩子配合。
不過,孩子之所以懼怕看診,不願上診療椅,恐怕要從幾個方面來了解,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首先,是對於未知的恐懼:對於從未接觸過的事物,孩子一方面可能有自己的想像,另外就是接收身邊周遭親友給予他的暗示。再來,過去已知的不好經驗:如以前看診時不愉快經驗一直被保留,或者被放大。最後,是每個孩子先天的特質、理解力及心智成熟度的差異。
針對孩子對陌生環境所產生的害怕,兒童牙科醫師會應用心理學的學習理論,逐步去除孩童恐懼,例如:在治療前先以孩子能理解的話語,做到解說→示範→操作(Tell-Show-Do, TSD),以使其有心理準備並熟悉環境;或者合併使用其他技法(包括:溫柔的肢體語言、轉移注意力、正向強化鼓勵、仿效表現好的孩子、適度與家長暫時隔離、聲調高低的改變等),促使兒童合作,以利接下來的牙齒治療進行。
此外,平時父母對牙科治療的態度,也會深深影響孩子對牙科的看法,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便應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也就是告知孩子定期檢查牙齒可避免蛀牙及牙痛;而治療牙齒不但是為了促進健康,更是一種勇敢的表現;醫師叔叔或阿姨們是來幫助孩子的天使等,用以增進孩子對牙科治療正面的想法。另一方面,家長也應避免在孩子面前討論牙科治療的恐怖經驗,更不要把牙科治療當作是懲罰、恐嚇小朋友的工具,例如:「再不乖,就帶你去拔牙!」。否則,一旦造成孩子對牙科的恐懼,就會更增加治療時的困難度及危險性。
行為管理的方式有很多種,醫師在使用時,會依照孩童的年齡、行為反應、父母意願及治療的內容來做交互應用。若是幼兒尚無理解及溝通能力時,在考量治療的安全性之下,可採用「強制治療」,以安全床將孩童固定住,避免因身體亂動造成傷害。另外,針對一些年紀幼小、牙齒蛀牙多又嚴重、住家距離牙科較遠、或是罹患心智障礙而無法以言語溝通的病人,也可考慮採用全身麻醉的方式進行全口治療一次完成;如此,不但可以節省分次治療牙齒所耗費的時間,也可減少因多次看診所造成的恐懼。待治療完成後,只要家長幫忙做好潔牙工作,並定期回診檢查及塗氟保養,更可減輕家長不捨及孩子的心理負擔。只是在決定治療前,仍應會診小兒科及麻醉科醫師做好術前的評估檢查。
營造有利牙科治療的環境,需要孩子、家長及牙醫師三方面的配合(圖)。家長在牙科治療前可利用書本及影音產品給予孩子一些牙科治療正面的初步認識,同時記得不要給予他們承諾,例如:醫師絕對不會打針、只要看一下就好、這次看完就不用再來了或賄賂小孩,例如:看完牙,給你買xxx或吃xxx。牙科治療過程中,父母不要過度介入,只需當一名陪伴者及觀眾,好好欣賞孩子與牙醫師間的互動吧!同時記得在看診完,給他(她)一個擁抱及口頭稱讚,這種「正向強化鼓勵」就是最好的行為管理;讓孩子擁有對牙科正面的態度,也會是他們得到最珍貴的禮物。
         
 
封面故事
兒童牙科治療的行為管理
癌症病童的口腔保健
兒童阻生齒的治療
青少年的齒顎矯正治療
顏面生長與咬合不正
新聞紀要
「突破逆境、彩繪人生」 忠孝復興捷運站 口足畫藝聯展
見證巴掌孩子的成長與茁壯∼台北長庚早產兒回娘家
醫療時論
長庚醫院牙科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SCE)之規劃與執行
特別報導
追念 總座
永遠的 總座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長官感言
養生文化村報導
溫馨祥和的養生文化村
病人安全
利用無線辨識科技提升病人安全
飲食營養
養生常談之「植化素」概說
白話醫學
尾骨疼痛症侯群
兒童醫療
扁平足的手術治療
增刊目錄
腦部磁振造影血管攝影
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