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卷第一期 104年1月1日發刊
兒童與青少年口腔健康專刊
利用無線辨識科技提升病人安全
◎林口長庚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 徐任甫
前言
2013年日本發生一起轟動社會醫療新聞:60年前因為醫院抱錯嬰兒,60年後醫院被判賠千萬事件。東京一名60歲男子驗了DNA赫然發現,養育多年的父母親居然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他透過當時出生的醫院查出原本應該生長的家庭相當富裕,男子因此提告,法院也判定,醫院的過失剝奪他原本可擁有的富裕生活,得賠償男子一千萬台幣。
追蹤這起烏龍原因,男子出生在1953年剛好碰上戰後第一波嬰兒潮,幾乎每家醫院天天有大量新生兒出生,醫護人員手忙腳亂。統計當時15年之間,日本全國至少有32起抱錯嬰兒的烏龍事件。雖然抱錯嬰兒在醫院很少發生,但是一旦發生,都會是極大的悲劇而且會造成兩個家庭的遺憾。

病人安全
醫院是提供病人接受治療的場所,從患者住進醫院的那一刻起,就和醫院形成了醫病契約關係,因此醫院不僅為病人治療疾病 ,同時也擔起了維護病人安全的責任。根據英國病人安全醫品會(National Patient Safety Agency, NPSA)的統計,2006年2月到2007年1月分析,在24,382名病人接受到不良醫療照護中,有超過2,900名是因為未能確實執行辨識病人身份所造成的。就連國際醫院認證組織(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所設定的國際病人安全目標第一項就是病人辨識,可見其重要性。
病人安全的定義為,在醫療過程中採取必要的措施,來避免或預防病人不良的結果或傷害;包括預防錯誤、偏差與意外。而病人安全的作業要求,早已含括於各醫療照護流程中。現在的病人安全首重於風險而非異常管理,故特別從作業流程及人為的角度去思考疏失發生的可能性,以期事先預防事件的發生。而風險管理就病人安全領域而言,係指醫院採取必要的措施及降低病人的意外或傷害事件,來達到降低醫院因此所造成的財物損失或威脅。這也是現在的預防醫療觀念,預防重於後面的治療與挽回措施。
增進病人安全及降低醫療疏失最必要的也是首要的步驟就是「病人辨識」。醫院大多以手(腳)圈、健保卡及口頭詢問病人全名作為病人身分辨識的方式,最常用來作為病人身分辨識依據的資料是病人姓名、病歷號碼及出生年月日和床頭卡。 病人辨識方式中以「病人辨識環」為最安全有效;在針對病人執行各項技術時,應採開放式請病人自行說出姓名及稱謂,若是為幼童、虛弱病患者則因由家屬敘述基本資料並與手圈核對。然而在嬰兒室照顧的嬰兒,就會遭遇到極大的困難。不管是抱入抱出,餵奶洗澡,親子同室和出院時,這些都是非常頻繁的確認作業,也容易出錯,但卻也不能容許出錯。因此,我們引進了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來協助林口長庚醫院嬰兒室的照顧。

無線射頻辨識工作原理
電子標籤
通常以電池的有無區分為被動式和主動式兩種類型,被動式Tag是接收讀取器所傳送的能量,轉換成電子標籤內部電路操作電能,不需外加電池;可達到體積小、價格便宜、壽命長以及數位資料可攜性等優點。
讀取器
利用高頻電磁波傳遞能量與訊號,電子標籤的辨識速率每秒可達50個以上。可以利用有線或無線通訊方式,與應用系統結合使用。
應用系統
無線射頻辨識系統結合資料庫管理系統、電腦網路與防火牆等技術,提供全自動安全、便利的即時監控系統。相關整合應用包括航空行李監控、生產自動化管控、倉儲管理、運輸監控、保全管制以及醫療管理等。
新生兒出生時,由產房護理人員將RFID Tag(無線射頻辨識腳環)標籤黏貼在新生兒腳圈上,當新生兒由產房進入嬰兒室時,嬰兒室護理人員使用經過架設於特定位置之讀取器,讀取新生兒腳圈基本資料,將新生兒資料寫入資料庫中,接著列印出新生兒基本資料的標籤貼紙黏貼於白色磁卡上,作為座位卡及探嬰卡,並使用讀取器將新生兒資料寫入白色磁卡中。同時取消人工書寫的圓牌、床頭卡及探嬰卡,減少因書寫資料錯誤導致新生兒身分辨識錯誤及耗時。
在餵奶抱出及接回、親子同室及新生兒出院時,護理人員執行新生兒身分辨識時,利用無線射頻辨識系統讀取新生兒腳圈資料與床位卡、家屬的探嬰卡(白色磁卡)資料無誤,讓同仁在不需打開包巾的情況下,辨識新生兒身分,不易因干擾因素而中斷新生兒身分辨識,產生耗時;亦可與家屬雙方共同辨識新生兒身分,讓家屬看見執行新生兒身分辨識過程,也可以透過電腦螢幕觀看到「資料正確」的字樣。

結論
病人辨識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尤其在嬰兒室有高頻率的護理活動,絕不可輕忽。我們引進新的科技來提升嬰兒辨識完整率,購入無線射頻辨識的輔助,以減少新生兒身分辨識的耗時及可能疏失。展望未來,我們將利用無線射頻辨識功能結合數位監控系統,可在發生警訊第一時間將相關區域影像傳送到監視中心,做後續追蹤之用。杜絕病人辨識錯誤導致醫療疏失的發生,才能夠創造一個安全的醫療環境。
         
 
封面故事
兒童牙科治療的行為管理
癌症病童的口腔保健
兒童阻生齒的治療
青少年的齒顎矯正治療
顏面生長與咬合不正
新聞紀要
「突破逆境、彩繪人生」 忠孝復興捷運站 口足畫藝聯展
見證巴掌孩子的成長與茁壯∼台北長庚早產兒回娘家
醫療時論
長庚醫院牙科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SCE)之規劃與執行
特別報導
追念 總座
永遠的 總座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長官感言
養生文化村報導
溫馨祥和的養生文化村
病人安全
利用無線辨識科技提升病人安全
飲食營養
養生常談之「植化素」概說
白話醫學
尾骨疼痛症侯群
兒童醫療
扁平足的手術治療
增刊目錄
腦部磁振造影血管攝影
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