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長庚醫院「2011青海之心∼石山與祁連的醫療服務」 |
 |
◎基隆長庚醫院醫學人文中心研究助理 王韻涵◎基隆長庚榮譽副院長暨青海之心領隊 謝文斌校閱 |
 |
 |
 |
「基隆長庚醫院2011青海之心義診團」於西元2011年7月3日圓滿落幕。此行是本院義診團的第四次出團,這個每年一次的活動,意義非凡,除了落實長庚醫院促進社會公益福利之宗旨外,也讓遠在大陸大西北地區的人民知曉,台灣基隆的長庚醫院,不會因種種困難而打退堂鼓,每年持續關心著他們。 談起「青海之心」醫療服務的歷史,謝文斌名譽副院長回憶:「其實組此義診團的計畫從2007年便開始萌芽了,最初只有我及兩位護理前輩隨中華牙醫服務團前去,那次的經驗讓我深思長庚醫院應該要組團前往當地給予協助,適逢當年本院區醫學人文中心獲准成立,我認為所謂醫學人文有兩項要務,一是知識教育,另一則是實際行動,兩項必須同時進行,若只將重心偏移至教育知識而不去實踐,只會淪為紙上談兵。」因此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義診計畫在眾人的期待下成立了,長庚醫療體系行政中心長官亦十分贊同這個理念,立即撥出公費公假的名額,因此自2008年開始,基隆長庚醫院每年皆會固定至青海地區進行義診。 此次的青海之心義診為期九天,成員共有10人,分別有門診護理長林金燕、針灸科醫師黃澤宏、資深專科護理師潘玉惠、呼吸治療師鄭曉嵐、藥師蘇芳玉及莊語宸、急診醫師簡振宇、行政助理王雅慧、負責任的隊醫劉承昆,在青海之心永遠的領隊謝哥(團員都暱稱謝文斌名譽副院長為謝哥)帶領下,這支堅強的團隊於6月25日出發前往青海的石山鄉及祁連縣這兩地進行義診。 經過兩次的轉機,團員們到達青海西寧時已是半夜,拖著疲累的身軀走出機場出關口時,便看見青海紅十字醫院高春江副院長已經在那裡等候著,溫暖又熱情的笑容,讓團員們即使身處在高海拔2200公尺的西寧,也不覺寒冷。 翌日,緊湊的行程隨即展開,首先是青海紅十字醫院的參訪交流,團員們在高副院長的帶領下參觀了院區,亦走訪了該院的醫學博物館及藥食同源文物館,紅十字醫院張建青院長的精神令人十分敬佩,為了替醫學發展歷史留下記錄,他收集了無數的古物及真品(尤其珍貴的是兩具來自大西北的木乃伊),館內藏有許多醫學相關文物,並附有詳細的介紹,十分值得同仁參觀和本院效法。 參訪交流告一段落後,第三天即開始義診行程,一早義診團來到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區石山鄉的石山中心學校,此處屬純回族聚居鄉,亦是溫世仁的基金會在大陸進行「千鄉萬才」計畫中(即在一千個偏遠貧窮鄉村投入電腦等軟、硬體,從小、中學生開始,希望培養一萬個人才),成效最佳的學校。義診團抵達該校時,立即聽見熱情澎湃的歌聲,原來,為了歡迎大家,石山中學全校師生都早已在大太陽下的操場集合,師生們獻上親手摘採的牡丹和野生花卉時,滿滿的感動在每位團員的心裡漾開。 狹小的樓梯和教室就是此次的義診空間,開診不到一個小時,馬上就被民眾淹沒,交通不便的此處,有些人不知走了多遠的路程才到達,義診團員們立即感受到民眾對醫療的需求及渴望,對於當地收入不高的人民,看病是件奢侈的事情。團長黃澤宏醫師也觀察到:「這裡的孩子們,晨起背誦英文單字,用的是重覆使用滿是皺摺的課本,練習寫字是以樹枝和泥土地代替筆和紙,打桌球則是在石板做成的乒乓球桌上,球拍上還有很多修補的痕跡」。另外,繁忙的看診中,黃醫師請學生帶路去上廁所,學生表示「到了」時,黃醫師遲疑了一下,因為完全看不出來有廁所的樣子!但從地溝中的「殘留痕跡」與味道卻證實這裡的確是廁所。「我發現我來對了!」黃醫師感慨地說:「因為從廁所可以看出當地惡劣的環境,他們真的需要大家的關心及幫助!」 時間在忙碌中無聲地溜走,團員們比預定的時間又多待了一小時,司機在旁聲聲催促著要大家趕快下山,因為高原區氣候入夜變化萬千,團員們只好對著尚未看診的民眾,允諾他們明天還會再來,然而民眾離開時那留連的眼神讓人永難忘懷,彷彿在訴說著:「您們一定要來!」 第二天早上再度抵達學校時,映入眼簾的「人龍」震撼了大家,夥伴們無不加足了火力看診,然而來診鄉民實在太多,即使時間又即將進入尾聲,仍然有許多希望看診的鄉民,甚至有位民眾經鄰居告知消息,特地從上海回到石山就診。過程中,也有許多小插曲,例如:義診首當其衝遇到的困難便是語言,當地居民多數都使用青海話,還好有熱心的老師和小朋友協助翻譯,解決了不少困擾。令人感動的是,澤宏醫師的小翻譯(小學生),在義診結束目送大家上車時,眼神注視著團員們,雙手頻頻拭淚,澤宏醫師見狀立即飛奔下去給他一個愛的擁抱並合照,回車後,澤宏醫師的眼眶也泛紅了:「多虧有你了,小翻譯!」。另外,有位小女孩害怕來看病,但是因為高燒不退,家屬想請我們開藥帶回去服用,謝哥堅持台灣醫師的專業原則,要求病人要來看診,確認病源所在才能開藥,家屬只好連哄帶騙,謝哥也不失眾望,將哭哭啼啼的女孩抱來,並在其妙手回春之下,原本身體不適又對看病充滿恐懼的小女孩,最後也終於「破涕為笑」了。 義診團服務的第二站則是有「東方小瑞士」之稱的「天境祁連」,在即將抵達祁連縣境時,團員們驚見該縣縣長特地出城二十里遠迎,獻上含有祝福之意的哈達,更在藏式的帳篷裡設宴,招待全體團員,令眾人備感窩心,也更清楚了解到接下來的義診責任重大。 接著到達八寶鎮祁連縣人民醫院,是當地唯一一家具有規模的醫院,但是在該院沈國榮副院長說明之下,才發現當地醫療資源、人力的欠缺,即使已身為副院長,仍自謙未受過良好健全的訓練(衛生職業學校畢業),而院長張明先生則是行政管理出身,未具醫療相關背景。另外,看病所費不貲,醫保也不見得能全部負擔,更何況很多牧區的民眾根本沒有醫保,居無定所,要都能到縣城來就醫著實不易,因此此次的義診對當地居民而言,是一大助益。 祁連縣人民醫院的整體環境雖然比在石山中學來得好,但依舊是人山人海,此景讓該院院長及副院長稱讚基隆長庚醫療團的號召力,但也因為如此,來診的居民會為了搶號碼牌而起衝突,或是偽造掛號單、插隊等等。辛苦擔起諸多行政事務的雅慧回憶:「剛開始我會為了這些不守秩序的事生氣,但在一位老婆婆量完血壓後跟我說『真的很謝謝你們來這裡』,頓時所有的怒氣都煙消雲散了!」老婆婆的誠摯讓雅慧體認到義診團就是為了服務他們而來的,而想盡辦法的要看到醫師,正是當地居民對義診團信任與肯定的最佳寫照!在眾人的齊心努力之下,祁連縣第一天看診人數便多達313人次,第二天更創下新高,達到401人次。 「給魚吃,不如教他們釣魚」,謝哥有感於當地醫學教育的不足,所以特別請他們的大夫一起來觀摩學習,甚至從最基本的胸腔X光片判讀教起,但礙於病患眾多,沒有足夠的時間能夠仔細教學,十分可惜。祁連義診到了第二天下午,就診人潮仍然沒有退去的跡象,還不到黃昏日落,此次準備的藥物很快就一一用完了,看著門外仍然大排長龍,雖然團員們個個竭盡所能,但是能提供的協助仍如杯水車薪,不過從當地居民對團員們的聲聲感謝,大家皆感到十分欣慰,即使能提供的力量微薄,但還是讓當地病患的疾病有了一些改善,並且感受到台灣來的溫暖和關懷。 過程中,有位婦女告訴金燕護理長:她在紅十字醫院時,曾詢問接下來會到何處看診,於是追隨著本團從西寧搭了6∼8小時車程到祁連縣人民醫院,只為了讓我們看診。聽到這一席話,金燕護理長的眼淚隨即奪眶而出:「我知道對我們醫療團而言是深具意義!」此外,還有另一感人插曲,有位先生因家中女兒罹患癲癇須治療,而藥物取得相當困難,需遠赴北京醫院,義診團此行只帶了兩瓶癲癇用藥,承昆醫師便全數開給了他,但隨後發現另一就診母親家中的女兒亦罹患癲癇,亦需服用此藥,團員們只好居中協調,過程中,雙方皆愛子心切,期待獲得藥物的那分渴盼但又同情對方的心情,眾人都深刻感受到了,正在兩難之際,第一位父親慷慨割愛了,雖然是他先獲得藥物,但是考量到對方的狀況,他雖憂心自己的女兒,還是大方禮讓,而另一位母親感恩的接獲藥物時,不斷流著淚水,緊握著藥物向眾人道謝,為人父母愛子女之情表露無疑,令在場的團員們動容,而此處藥物資源的匱乏卻也讓大家備感沉重,然而慶幸的是兩家人的大愛無私,讓此事畫下圓滿句點。 九天的行程中義診團也遇到了許多有愛心的朋友,傅一雄夫婦、譚鈺強先生,以及小兒外科醫師Jonathan Zuchi(鞠博士)夫婦等人,他們來自遠方,無怨無悔的為藏胞及其他少數民族付出心力,不求回報,讓人感佩。目前共有10位外國醫師於紅十字醫院執業,大幅提升了整體的醫療水準,即便在台灣,也少有一家醫院能得到如此多的外籍醫師進行長期的醫療服務,這些外籍醫師的勇氣及愛心十分令人尊敬。 短短幾天的義診在忙碌中結束了,雖然團員們都明白,只有一次的診療是無法大幅改變偏遠地區的醫療狀況,但是團員們都相信:義診、衛生服務及生命教育只要再繼續做下去,明年、後年……,就有可能達成所謂「不可能的任務」,就如同蒲公英的種子一般,隨風飄入青海的偏遠角落,一定會有機會落地生根,進而成長茁壯。實質行動除了幫助一些病患外,還經歷到整個團隊同仁的團結協調精神,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而當地民眾帶給大家的感動也都是全體團員互許「明年再去吧!」的動力,連續四年擔任青海之心義診團領隊的謝哥說:「我會義診到我走不動為止!」加油!基隆長庚青海之心義診團。德瑞莎修女說:「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只要有「愛」,沒有什麼是無法達成!(本文乃「2011青海之心」團員返院報告之彙整)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特別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