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卷第一期 101年1月1日發刊
長期照護專刊
音樂會中演奏者心跳停止 長庚兩醫師飛奔上台搶救
◎林口長庚婦幼麻醉科主任 黃樹欽口述◎林口長庚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朱世明口述◎林口長庚婦產部主治醫師 高川琪採訪 
為紀念陳立夫先生逝世十週年,民國100年12月5日晚上8點,在國父紀念館舉行「陳立夫先生紀念音樂會」。當晚聚集許多國內外知名演奏家參與演出,並邀請多位醫界人士到場聆聽。其中,桃園縣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林口長庚醫院婦幼麻醉科主任黃樹欽以及桃園縣醫師公會常務監事、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朱世明也在受邀行列。演奏會來到中場,聽眾正沉浸在悠揚樂曲與緬懷先人的追思氣氛時,台上的知名音樂家「王老師」卻在發表感言過程中突然暈倒。
當時王老師已經演奏兩首曲目,演奏完鄧麗君「我只在乎你」時,在眾目睽睽下忽然應聲倒地不起。觀眾群中不乏許多具有醫療背景與急救經驗的中西醫師與護理人員,即刻上台搶救,平時肩負著照顧急重症患者的黃主任和朱醫師也一馬當先地衝上前了解狀況。由於圍觀者眾,七嘴八舌場面十分混亂,每個人都發表自己的意見卻群龍無首。王老師已被工作人員扶正後平躺於地上,時間分秒過去卻仍然沒有恢復意識。
此時黃主任當機立斷,表明自己是長庚麻醉科主任和急重症專科醫師的身分後,接下總指揮的棒子,控制住混亂場面。並依照99年公布之最新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引的「叫叫CAB流程」,施行急救。黃主任先確定病患無意識無正常呼吸,同時請工作人員打119呼叫救護車,並檢查頸動脈,確定無脈搏、心臟停止跳動後,開始與朱世明醫師輪流進行心肺復甦術。在有效正確的胸部按壓下,一面分派急救任務:先請一位前輩中醫師以壓額提下巴姿勢保持呼吸道暢通,再請其他人員讓出通道保持空氣流通,並解開患者衣物避免壓迫;接著請另位中醫師於CPR進行時檢查脈搏,據該名中醫師表示:兩位醫師在施行CPR時患者末梢才可測量到脈動,若停止時則脈搏消失,顯示黃主任與朱醫師所實施為有效的胸部按壓術。
五分鐘後,救護車趕到,急救員將急救設備取下,黃主任連忙將具有袋瓣裝置之氧氣面罩(Bag valve mask, BVM)罩住病患口鼻給予氧氣,並持續進行CPR。救護員為患者貼上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監視器顯示心律為心室纖維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故立即給予第一次電擊並繼續CPR,波形依舊無變化,給予第二次去顫後心律恢復正常,王老師也逐漸恢復知覺並可自行呼吸與對談,隨即在另一名醫師護送下住進北醫加護病房,接受詳細檢查與觀察。
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兩萬名患者突然昏倒、多數送醫前已無心跳。黃主任強調,意識不清的原因很多,並不是目擊患者倒地就一定要CPR,一定要根據「叫叫CAB」流程,先確定患者無意識無正常呼吸,才可以進行心肺復甦術。
99年新版ALS特別強調盡早CPR的重要性,於是將傳統的「查看、聽和感覺是否有呼吸」移除,若短暫檢查患者無意識無正常呼吸,應立即開始CPR。而高品質CPR─每分鐘至少按壓100次、成人按壓深度須為至少2英寸(5公分)、確保每次按壓後的胸部回彈、避免中斷胸部按壓的施行,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對心臟停止的患者而言,缺氧4∼6分鐘即可能發生腦部損傷、腦死,立即實施CPR,給予腦部及重要器官有效血流灌注刻不容緩,對於存活率與預後也有顯著影響。
心臟猝死「最常見的機轉就是早期由心室頻脈演變成心室顫動,接著變成心臟無收縮狀態」。心室纖維顫動的唯一治療是電擊去顫,由心跳停止到接受電擊去顫的時間長短,是決定存活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黃主任也呼籲,人潮眾多較有可能目擊心臟停止的公共場所如:機場、交通轉運站、運動場、大型活動表演場地、演奏廳、百貨公司等,應設置急救設備如氧氣面罩,並可考慮增設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此次能夠成功地救回一位音樂家的寶貴性命,黃主任和朱醫師謙虛的表示「還好當天觀眾,一部分為具有醫療背景的專業醫護人員,大家共同合作才能將患者由鬼門關前拉回來」。不過我們知道,這樣的臨危不亂,是建立在兩位醫師平時嚴謹的工作態度及自我要求,同時醫院也提供了完整的ALS訓練及認證。本院於年初在教學部的規劃下,要求所有主治醫師需於今年完成ALS訓練並通過考試,這符合美國JCI的評鑑要求,也顯示長庚醫院對醫護人員一貫地以最高標準進行訓練的態度。綜觀上述,兩位醫師能在各方好手聚集下,挺身而出,組織急救團隊,成功化險為夷,實為患者之福。
隨著年齡老化與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的上升,突發性暈倒的人數已經不再是個案。接連兩起發生於公共場所的案例(另一起為搭乘高鐵時心臟病發作),再再提醒我們,全民接受BLS的重要性。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更應該熟悉ALS流程中最重要的「叫叫CAB」,並學習AED的操作,才能在心跳停止的黃金時期,提供有效適當之急救,這實為每一位醫師應盡的本分,也是長庚人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封面故事
嘉義長庚長期照護之簡介
從復健角度談銀髮族跌倒預防
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防治
老年人常見的肢體軟組織及關節疾病
遍灑鄉間的守護者∼嘉義長庚居家護理所
新聞紀要
音樂會中演奏者心跳停止 長庚兩醫師飛奔上台搶救
氣喘娃娃得金牌
癌症希望之城∼基隆長庚醫院成立正子影像中心,讓癌症檢查更精確
2011長庚論壇及第三屆顱顏正顎手術 合併齒顎矯正治療國際
高雄長庚醫院大旗山地區長期照護服務中心開幕造福偏遠地區長輩
國科會補助台英頂尖大學研究計畫,台灣長庚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
101年平安健康歡度春節假期 南北院區增設門診服務
慢性傷口傷友座談會活動紀實
醫療時論
糖尿病∼正快速崛起的健康隱形殺手
特別報導
基隆長庚醫院「2011青海之心∼石山與祁連的醫療服務」
養生文化村報導
頤安居落成 大師畫作添風采 水墨畫大師 李奇茂先生師生聯合創
病人安全
濃縮中藥調劑作業系統電腦化
增刊目錄
100年教育優先區暑期教育營隊服務於月美國小
健康人與慢性頸痛病患的頭部復位動作控制模式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