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正快速崛起的健康隱形殺手 |
 |
◎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林嘉鴻 |
 |
 |
 |
糖尿病人口在全球最新的統計已經達近三億五千萬人,較過去三十年已暴增一倍之多,在台灣也有超過一百萬的糖尿病患,各個年齡層都有。根據衛生署每年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來看,多年來,糖尿病始終名列第四第五間,而排行榜中的心臟、腦血管、腎病變與高血壓疾病等,也都和糖尿病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不僅心血管疾病和中風就佔了糖尿病患者死因的65%(心臟病堪稱糖尿病患者死因中的第一名),通常患有這些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若同時也有糖尿病的話,死亡率更會大大提高。 糖尿病診斷的主要依據標準有以下四項: 一、糖化血色素(A1C≧6.5%) 二、空腹血糖值≧126mg/dl。 三、經75公克葡萄糖耐糖測試,第二個小時的血糖值≧200mg/dl。 四、任一時間的血糖值≧200mg/dl並有多喝、多尿、多吃等症狀。 以上一∼三個條件只要符合一個就必須再測試一次,若兩次測試都符合標準,就可以確定診斷罹患糖尿病了。 根據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大致可將糖尿病簡單分成主要兩大類: 一、第1型糖尿病: 過去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糖尿病患者中的少數,主要是因為自身的免疫系統異常或其他不明原因,造成胰臟的β細胞喪失分泌足夠胰島素的功能,導致體內血糖不正常的升高。患者年齡通常在30歲以下,或是在剛出生或幼年時期就發病。體型偏瘦,較無類似的家族病史。 二、第2型糖尿病: 過去又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九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皆屬於此類型。主要是因為遺傳、肥胖、缺乏運動、飲食不正常等原因,導致胰臟的β細胞分泌功能下降及細胞利用葡萄糖的能力變差而造成。患者通常為40歲以上,且肥胖者居多,但因為現代人生活和飲食習慣之特性,此類糖尿病患者已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有部分兒童糖尿病就屬於此一類型。 除了上述的兩大類糖尿病患者外,大約有5∼7%的孕婦,因為懷孕時分泌的荷爾蒙對胰島素產生抗拒,同樣會出現暫時的糖尿病現象,稱為妊娠糖尿病,也有部分患者在懷孕前就已患病,只是在懷孕後才出現症狀或被診斷出來。雖然妊娠糖尿病通常在生產後即會康復,但此類婦女是未來患發第2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除了第1型患者的病源不明之外,絕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患病,往往都與其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而這些不良習慣卻又幾乎是忙碌現代人的通病,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糖尿病患者,正確認識這個身體健康的無形殺手,並且改善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僅能預防患病的機率,更能為自己的健康加分! 所謂的生活習慣包括了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睡眠、抽菸、喝酒等幾項重要因素,任何可能造成飲食失控、脂肪不正常堆積、體重過重、影響胰島素抗性或誘發心血管疾病(如吸菸)、酒精性肝病(如酗酒)的不良習慣都可能導致糖尿病或惡化的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人不一定要和西方人一樣胖,就容易得到糖尿病,這和不正常的內臟脂肪分布及其所分泌的危險賀爾蒙有關。所謂內臟脂肪是指附著在腹部、胃腸周遭以及填塞於器官之間以支撐、固定內臟位置的脂肪組織。內臟脂肪累積得越多,罹患代謝性疾病的風險也就越大,對糖尿病而言,主要與第2型糖尿病有關,所佔患病影響百分比約50%。目前常用來評估內臟脂肪狀態的方式就是「腰臀圍比」。一般而言,男性不要超過0.9,女性不要超過是比較安全的。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能促進人體肌肉對醣的利用、降低血糖、促進與改善新陳代謝、減少身體對胰島素的依賴與分泌量、減輕胰臟負擔,這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或胰島素不足的肥胖患者有更顯著的效用。運動同時也能強化身體免疫力,有效預防眼睛、心血管、腎臟等糖尿病併發症,幫助舒緩日常生活中無形的精神壓力,對於克制食慾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本身已是糖尿病患或有心臟等方面的疾病,只要能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較為和緩、適時適量的方式(如:走路、有氧體操、游泳等),每個禮拜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持續分鐘,就能改善病情、促進健康。 雖然糖尿病在初期並不會對生命造成太大威脅,但患者平時若未能將血糖控制得當,很容易會出現許多危害健康與生命的併發症,尤其是因為長期血糖過高而造成的諸多慢性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而造成失明、腎臟病變最後導致洗腎、神經病變而引發糖尿病足而致截肢等等,其對身體各器官的破壞都是永久性且無法復原的。 比較讓人擔心的是,糖尿病患者因為血中糖分過高而產生的典型症狀,如吃多、喝多、尿多的「三多症狀」,以及體重突然減輕、倦怠感等非特異性症狀,並不見得會如此明顯地出現在初期患者身上,如果沒有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絕大多數的糖尿病早期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健康已經出現警訊,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倘若還持續一些會造成病情惡化的不良生活習慣、未做改善,任其破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等到各式併發症陸續出現,往往可能造成永久的遺憾。 不過,面對這個聽來讓人聞風喪膽的隱形殺手也不必太過驚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只要徹底了解糖尿病的相關併發症、起因、診斷標準和治療與預防方法等重要「身家調查」,並且對自身健康狀態和生活習慣時時提高警覺、妥善保養或積極治療,不管你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或是已患病者,都還是可以過著與正常人無異的生活!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特別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