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慢性腎病 |
 |
◎基隆長庚腎臟科主治醫師 吳逸文 |
 |
 |
 |
台灣地區的腎臟相關疾病致死率,多年來位居在全國十大死因排行榜中。根據美國腎臟病資料登錄系統(United States Renal Database System-USRDS)的統計,台灣地區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洗腎人口已逼近四萬九千人,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每年洗腎醫療費用健保支出逐年增加,從2003年時的182億元新台幣,到2005年飆漲到265億元,約佔7.21%的健保年度總預算,由此可知腎臟保健已是重要健保議題。 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為末期腎病先驅, 但是一般民眾對慢性腎病的認知及警覺性仍舊偏低。2003年台灣15 歲以上慢性腎病的盛行率為9.8% ,而2008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目前的的盛行率上升為11.9%,超過美國2005年的10.8%。慢性腎病常會進展為尿毒症,造成相關性多重器官功能減退或死亡。一但進入腎病末期便需要終生透析(俗稱洗腎)治療或腎移植,對個人生活品質及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影響。若能有效找出慢性腎病病人並早期保健防治可以降低末期腎病的發生,減少醫療及社會成本的負擔。 慢性腎病幾乎是一種不可逆的腎臟功能衰退疾病,常見的原因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炎、腎臟間質腎炎,感染和多囊腎症、免疫疾病和藥物使用不當(中西藥)等。早期腎病往往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偶以倦怠、貧血、水腫、高血壓和小便起泡泡來表現,容易被忽略,因此患者就醫時通常都已處於較後期慢性腎病許多併發症已經出現。 台灣慢性腎病的高盛行率可能是與人口老化、糖尿病與高血壓病患增加、不規則的就診以及不明用藥有關。儘管台灣有高達250萬名15歲以上的成年人患有慢性腎臟病,但卻有9成的人不自知腎臟出問題,直等到需要洗腎時才知道病情的嚴重性。慢性腎臟病無助也造成病患四處盲目尋醫,濫服不明藥物,導致腎功能受損,加速進入洗腎階段。因此,早期的篩檢和診斷制及慢性腎病照護介入是非常重要的。 慢性腎病的篩檢非常簡單,血液中的尿素氮(BUN)與肌酸酐(Creatinine)俗稱「尿毒指數」,是最常用來代表腎功能的兩項指標。過去醫界習慣以血中肌酸酐作為判定腎臟功能的首要依據,但這樣的指標依據可能出現盲點,因為部分病人的肌酸酐值雖在正常範圍內,但腎絲球過濾率已經小於60ml/min,這些看似正常的「隱性病人」,反而是將來腎功能可能衰退與惡化的高危險群,因此腎臟醫學界現在大力推廣用腎絲球過濾率(GFR)取代血液肌酸酐。計算腎絲球過濾率,只需知道自己血液肌酸酐數值、年齡及體重,每個成人都可以自己計算,或至腎臟病衛教網站(http://kidney.tsn.org.tw)輸入年齡、性別、體重、肌酸酐報告,就可以了解是否有慢性腎臟病。完整腎臟篩檢應包括: ˙驗尿:是否有尿蛋白、尿糖、血尿(尿中紅血球) ˙驗血:尿素氦(BUN)、肌酸酐(Creatinine) ˙量血壓:血壓是否偏高 建議: ˙一般人在40歲前每2年檢查一次,40歲之後每年檢查一次。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代謝症候群,至少每年檢查一次。 ˙腎臟病第1、2期病人: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 ˙腎臟病第3期病人:每3~6個月檢查一次 ˙腎臟病第4、5期病人:依病況每2週或1~3個月檢查一次 一般來說,如果抽血、驗尿兩項結果是正常,大約90%都沒有腎臟問題,若有異常,則需進一步安排腹部X光片、腎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核子醫學及腎臟切片檢查,但慢性腎病病患接受電腦斷層或核子醫學檢查必須慎重,因為這兩項檢查所打的造影劑可能會加速腎臟功能惡化的速度。 正確的的保腎觀念包括適當的水分及鹽分攝取,不隨意自行服用成藥和中草藥,避免感染及有效的控制血壓及血糖,血壓控制目標是收縮壓小於130mmHg,舒張壓小於80mmHg。飲食推崇3多(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3少(少糖、少油、少鹽)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吃來路不明的藥)及1沒有(沒有鮪魚肚)。對於已罹患慢性腎病病者應尋求腎臟專科的治療。目前已有藥物,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 Inhibitor(血管收縮轉換脢抑制劑)和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血管收縮受器阻導劑)皆可有效降低蛋白尿而延緩腎病進展。另有些臨床研究亦顯示pentoxiphyllin, Kremezin(AST-120)等藥物對慢性腎病治療有益。慢性腎病的照護需結合多方面領域的專家,包括腎臟專科醫師,社工及護理衛教師,營養師及其他專科醫師,以達成病患之全人照護。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讀者投書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