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台灣醫療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 提升新世代健康照護的價值心 |
 |
◎嘉義暨林口長庚婦產部主治醫師 劉競明 |
 |
 |
 |
97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福華文教會館舉辦的醫療照護與品質研討會圓滿閉幕,本人有幸全程參加,獲益良多;尤其在每堂講演結束Q&A時,本人主動提出問題,無論以中文及英文都意猶未盡且興緻不減,好像又回到當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書時期。 第一堂課由美國北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總裁Dr. Ronald R. Blanck講述「醫療照護的現在與未來」。他先用幾分鐘動畫影像輕鬆刻劃出未來20年後的醫療照護,再進入主題。近代醫學重視科技、但是少花時間在與病人互動,過度專科化與檢查及手術導向(procedure-oriented)的醫療照護,無論從個人或人群觀點看來,對於疾病預防的著力點不夠為其通病。然而,目前人類面臨的新威脅仍有增無減,諸如:天然災害、生化武器對抗、大自然誘發之感染事件、老年癡呆症、憂鬱症與不當之醫療基礎建設。他亦提到台灣健保之傲世成就,譬如說:目前我國的男性預期壽命為73.4歲(對比於美國為74歲);我國女性之平均餘命為79.1歲(對比於美國為80歲)。但是我國的醫療費用佔國民生產毛額GDP為6.26%(對比於美國之醫療費用為其GDP的16%)。由於台灣為單一支付的全民健保體系,民眾可以直接尋求其所需要的醫療資源,就會產生道德危機;同時近10年來台灣巨型醫療體系逐漸成形,造成強大的企業化與資本化,在經濟規模的醫療供給下「供給誘發需求」(induced demand)的現象並不少見。然而台灣的醫療體系並不健康,至少醫療照護的品質並未被強調(Quality of care not emphasized),醫療照護缺乏協調(Poor coordination of care),逛醫院(Dr.shopping)、重複檢驗、過度開藥形成醫療浪費諸多問題。 長庚醫療體系,行政、醫療、醫技、護理等單位分別榮獲本次大會口頭及海報論文發表共23篇,成績斐然。緊接著由行政院衛生署醫政處楊副處長講述:「新世代健康照護模式及發展」,他提出衛生政策之的未來發展,並以2020年健康國民白皮書為藍圖,加入第六期醫療網計劃:新世紀健康照護計劃與全人健康照護計劃,現階段注重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回首從民國75∼89年公費地方服務醫師培訓制度,近年來醫院家數減少,診所數量增加。面對人口老化趨勢,未來對慢性病照護、老人長期照護、整合型照護、健康服務e化,健康經營系統化及疾病防治全民化為未來的工作重點。筆者認為:應從健康照護的三段五級、提升國內醫療機構照護品質、建構緊急醫療救護體系,整合健康資源照護體系做好全民健康照護及管理,並運用公共通報機制在資源分享及整合下促成電子化照護與公共衛生資訊通報體系。石曜堂理事長也曾以健康光帶概念,將疾病防治區分為急性、亞急性與預防醫學及長期照護,以提升健康照護的價值,這些都是未來應該努力以赴之方向。 第一天下午的分組專題,筆者選聽「老人健康照護的趨勢」,由台灣老年醫學會陳慶餘理事長主持。在近10多年來人口老化、少子化的趨勢下,我國預估大於65歲老人人口比例:2006(10%)、2016(13%)、2051(37%)、10%的老年人口會用掉40%的健保資源。至於行動不便之失能人口佔全人口比率從2010(2.4%)、2020(3.5%)、2030(3.6%)、2035(7%),意即在不久的將來社會福利的開支將大幅增加。在地老化、社區老人照護資源的介入與協助、加上未來公共衛生政策在老人親善環境與設施之構築,無障礙空間、社會福利設施的擴充與配套措施,將成為未來國家領導人重要的施政重點,殆無疑意。筆者認為:目標導向的老人健康照護模式及整合式、跨專科別服務的老人健康照護及疾病防治門診,強化資訊整合的共同照護網絡結合社區基層醫療與醫學中心合作,是未來10年內亟待努力的方向。 第二天議程,上午新加坡旅遊局Mr.Jason講解對未來發展國際旅遊醫療後,台灣評鑑學會許士軍理事長更從「如何藉由評鑑提升機構效能?」提出評鑑制度的方法及機制等,評鑑的意義及其功能:由傳統行政三聯制之計劃、執行、考核。到現階段常用的策略性、管理性、作業性的評鑑手段,無非是以外部機構或機制來監督及考核機關的發展。從「產出基礎」(Outcome-based)理論下的評鑑,更可以充分反映環境需要及生存理由,多元社會的發展趨勢,反映績效評估之依據,容許有較大的運用彈性等特色。但是筆者認為:社會公信力之超然評鑑機構,公正客觀可行的評鑑標準,具體可行且具前瞻性、多元面向、利於社會進步與國家發展的執行指標,應確實且落實於單位基層工作人員的實踐準則,並注意推動之動機、核心價值與基層執行力。然而推動我國機構改進的統理機制:政府與社會誰將負責及督促被評鑑機構的成敗,值得深思。 在「醫院管理的展望,醫療國際化與醫療機構藍海策略經營管理」,筆者代表本院提出口頭報告:「從醫療國際化的觀點談國內醫院推動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認證及比較與醫策會新制醫院評鑑之異同」,由於發表日期正值醫策會進行醫院評鑑期間,雖然在中午兩點大家可能昏昏欲睡的時刻,仍將101階梯教室幾乎擠爆。此外尚有國泰醫院,「國際衛生醫療合作策略聯盟-行動醫療」;署立台南醫院關於護理之家改造之「藍海市場」的經驗;署立台中醫院之「以病人為中心的顧客關係經營模式」;署立豐原醫院的「醫師參與醫療品質改善活動阻力排除之經驗」。後半場還有:署立嘉南療養院之「提升臨床試驗關鍵環境-改善非健保財務收入」,署立台中醫院的「門診病患掛號、批價等候時間改善措施之效果」,署立台南醫院的「台灣社區醫療群醫師對參與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劃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均為相當優秀的口頭研究報告。 筆者很慶幸能夠耐心全程參與兩天的盛會,特別在最後做政策建言,時段雖然只有短短20分鐘,但本人仍將個人對衛生政策的理念及作法:「(1)民眾衛生教育的落實應由衛生署督導;(2)應重視醫師診療態度與醫病溝通及病人關懷;(3)國際醫療迷思下勿忽略本土的醫療基礎建設;(4)健康促進醫院的理想及重視醫病親善;(5)整合醫療照護模式的推動及改善變革;(6)老人健康照護及衛政社服政策之配套;(7)病人參與診療決策與診療品質之落實;(8)健康保險財務經營狀況的評估及了解」,在最短的3分鐘內傳達給衛生署林芳郁署長,當然國內衛生部門高層,咨爾多士、濟濟一堂,大多數將來必能成為為民前鋒、影響群倫的衛政領袖人物,這也是絕佳的機會讓基層對衛生政策之建言,可以上達國家最高決策階層。領袖級與主管級醫師除了在研究與教學領域的成就之外,是否應該稍微著力於醫療體系的認識與衛生政策的了解及醫務管理的實踐呢?醫務管理也不能僅靠「土法鍊鋼」似的,看看「天下」或「遠見」雜誌等?就算具備「醫管人」的條件與國際觀?在職進修M.P.H.與EMBA等國內外醫管研究所學位,在某些署立醫院已經形成醫院的組織文化;亦成為其等欲晉升科部主任、院長及副院長的終身學習的必經途徑。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究竟不是口號,而是來自全體員工具醫院使命、願景及核心價值下之共識,絕對不只是紙上作業而已矣! 組織文化是健康照護與醫療品質、病人安全及全人醫療與照護,醫務管理成功關鍵所在。醫院領導人的高瞻遠矚之企圖心,使命、願景與核心價值方為員工起心動念,願意且有動力推展醫療品質提升的活動。四年一次的新制醫院評鑑只不過是粗淺的查核手段,真正落實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工作,要靠全面性品質管理的執行。未來醫院的領導者與部門經營管理人,對醫務管理及醫療照護知識、技巧與態度必須要從醫院經營策略面向加以植入,當醫院落實有效的績效管理時,才能永續經營。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大學專欄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