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療介紹 |
 |
◎長庚醫院中醫骨傷科主治醫師 李科宏 |
 |
 |
 |
中醫使用到的水療,其實包括各種利用水的特性來治療或緩解病人的不適,大致可分為:若是利用水的溫度特性,例如蒸氣,可用於關節痛之舒緩,或是降低劑量,可用於面部保養;若是利用水的浮力,這是平時泡湯的特性;若是利用水的動能或是位能轉變產生的壓力產生類似按摩效果,是SPA常用的水柱沖水;而養生健康中心附設的水療,採用頂級的4人家庭號按摩浴缸,結合以上蒸氣、浮力、衝力按摩種種特點,最後加入針對個人體質設計的中藥處方以及精油,所以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水療的生理效應 將身體浸入水中浸泡20分鐘,當水位高度到達大腿高度時,身體重量大約減少35%,水位越高,體重大約可以減少50%以上,同時身體靜脈壓力大約增加14∼18mmHg,心臟的輸出量因此增30%,心跳當然也增加,胸壁遭受的壓力,也會因浸泡在水中而增加,使得呼吸的負荷增加25%。將身體浸入水中時,也會增加骨骼肌肉系統的血流量,因而促進新陳代謝與肢體腫脹的消除。 其實早在周代就有「頭有瘡則沐,身有瘡則浴」,是後代所有藥物加入沐浴的最早理論,經後代演繹之後大致被分為2大類,一類是針對皮膚,例如唐代「千金方」中描述,「令手面白淨」的澡豆方;「浴身則香」的治諸身體臭方;有治療婦人產後、臟中風、陰重的「當歸湯洗浴方」;有治療面有黑斑合併皮膚皺紋的「洗面方」;其他如「療風身體如蟲行方」、「療頭風髮落」或「頭癢腫白屑方」等;另一類是針對小兒不願口服藥物,改採用藥浴治療,例如有治療小兒燒傷的火瘡方,「濃汁溫浴,可令無瘢」;我們做的研究也發現中醫整體治療中配合藥浴可增加腦性麻痺兒童肢體活動度,所以水療加藥浴是中醫整體療法之特色治療,能舒緩緊張情緒,減輕腹脹,增加流汗,加強代謝,改善失眠、便秘等自律神經問題,屬於中醫輔助治療的部分。 常見水療的方法 施行水療有多種方式,簡述如下: 1.渦流浴:藉由水流互相之間產生對流,進而發生按摩、放鬆肌肉、減少疼痛、緩和攣縮僵硬的關節等作用。 2.對比浴:即熱水與冷水交替浸泡。順序為熱10分→冷1分→熱4分→冷1分→熱4分,如此重複3次,最後一次為熱水。如此的對比浴通常運用在促進末梢肢體的循環,適合急性期與慢性的肌腱炎、關節炎、滑液囊炎、神經痛。若是用於消腫,則先冷1分→熱4分,如此重複3∼5次,最後一次為冷水。 3.坐浴:是將骨盆浸泡在溫熱的水,適合生產過後的會陰部疼痛或其他造成身體下部疼痛,如痔瘡引起的疼痛問題。 4.全身水療:通常只比正常體溫多1度。一般建議的溫度為33.5∼36.5度,緩解疼痛。 注意事項 1.不適合接受水療的人 有開放傷口、發燒、有氣切者、有感染者、有靜脈注射管路者,癲癇控制不良的病人、血壓控制不良的病人及心臟病者完全不適合。局部神經病變,或對冷熱較不敏感之病人,或體溫調節有問題的病人接受水療時,則需特別注意水溫的控制,以免發生體溫過高或燙傷等意外。 2.小心水對身體的衝擊力 衝擊身體時需特別注意衝擊的部位、力量、時間等,避免過大的壓力、衝擊心臟等身體脆弱部位,造成身體的傷害。 3.注意隱密安全 中醫養生健康中心特別注意顧客的隱私,除了男女分開獨立使用空間之外,也注意藥浴蒸汽的安全,叮嚀浴場的安全準則,不跑不跳,安穩的進出浴池,教導有暈眩即刻呼救等安全規則。 總結 中醫養生健康中心,附設的水療不但機器新穎,而且有中醫師隨個人體質而配合出來的整體中藥及精油治療,歡迎民眾前來體驗一下放鬆身心,享受一個優閒的時光,相信被服務後一定覺得不虛此行。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大學專欄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