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骨折 兒童骨質軟 容易骨折 建立正確觀念 勿驚慌 |
 |
◎林口長庚兒童骨科主治醫師 高軒楷
◎林口長庚兒童骨科主任 張嘉獻 |
 |
 |
 |
骨折是指骨骼受到超過生理負荷的外力,而發生骨骼連續性喪失的情況。根據文獻上記載,18歲之前,50%的男孩及40%的女孩,都曾經歷過一次以上的骨折。所以對於兒童來講,骨折是一個常見的意外傷害且隨時都可能發生。 在門診,經常會聽到父母說:「怎麼我的小孩跑步滑了一跤,腳就骨折了。」或是說:「只是吊單槓時,手滑了一下,掉下來,手就折彎了。」意外總是來得突然,經常令人措手不及,父母的慌張與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以下介紹一些兒童骨折的特性,希望能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觀念。 輕微骨折診斷困難 骨折的診斷靠外傷病史、身體檢查及X光攝影。明顯的骨折及斷端位移,診斷較為容易;但輕微的骨折往往只造成骨頭表面的裂縫或皺褶,不容易確定診斷。兒童骨骼兩端各有一片生長板,由軟骨構成,在X光片上呈現一條細縫,與骨折痕跡類似,容易混淆,因此有可能需要照另一側肢體的X光片以作比較。另外,由於兒童多會懼怕醫院的環境,只要醫護人員一靠近,馬上嚎啕大哭,無法配合做檢查,更讓診斷的困難度增加。 兒童骨質軟而有彈性,不需多大外力就會折彎,因此遊戲跌倒或從椅子跌下就有可能造成骨折。兒童骨折常見的類型為柳條狀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這是一種特殊的骨折形式,骨骼不完全斷裂,有一部分還連接著,外觀上可見到明顯的肢體彎曲變形。處理方式為骨折復位術及石膏固定即可。 兒童骨折容易癒合 成人骨折約需3個月至半年以上才會癒合,但兒童只需4至6星期就可以癒合。兒童的石膏固定,經常1個月或1個半月就可以拆除。小孩子骨頭雖易斷也易長好,是生物的自然現象。 兒童骨骼的再塑性強 兒童骨骼再生性強,不但長得快,對於彎曲變形的再塑形能力也強。有時變形很嚴重或是完全斷裂且骨骼重疊的骨折,半年或1年後多會修復回正常形態,外觀與功能和沒受傷前一模一樣,較少有癒合不良引起的後遺症。 生長板傷害可能造成生長遲緩 兒童骨骼兩端有生長板,負責骨骼的生長及發育,若骨折傷害到生長板,則可能造成生長遲緩,導致肢體不等長及關節面扭曲,此現象需特別注意。臨床上對侵及生長板的骨折採用Salter-Harris分類法(如附圖),第一類及第二類因不包含關節面,預後良好,一般以石膏固定即可。第三類及第四類已侵及骨垢端及關節面,需手術復位及鋼釘固定。第五類為生長板遭受擠壓破壞,更可能造成生長板部分或全部停止發育(圖中可看出,生長板有一部分被壓扁了)。生長板是一高度特化的構造,損傷時多賴自然復原。骨科醫師對可能有生長板受損的病童會進行持續追蹤,半年或1年後再視影響的情況決定處理方式。 兒童骨折的手術時機 兒童骨折大多4至6星期即可復原,且癒合不良的容許度高,所以大部分不必開刀或鋼釘固定。但有些特別部位及特別型態的骨折,無法只靠石膏固定,這時就需要接受鋼釘固定手術,以下是幾種醫師建議應手術的情況: *肱骨外髁骨折(易有不癒合的情況)。 *肱骨髁上骨折(易有癒合不良,肘內翻變形的情況)。 *股骨頸骨折(易有不癒合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情況)。 *關節內骨折(若關節面不平易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 *開放性骨折(需傷口清創,預防感染及不癒合)。 *石膏固定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例如骨折斷端位移過大,或肢體嚴重腫脹有腔室症候群之虞。 *較大小孩的骨折,其癒合速度及再塑性不若幼童般好。手術可減少臥床或在家休養的時間,減少對學齡兒童課業的影響。 骨折後因骨骼受刺激而有過度生長情況 兒童骨骼在骨折後,生長會受刺激而會比對側正常肢體更長,這種現象在股骨骨折最為明顯。在2至10歲的兒童,股骨骨折後1年至1年半,患肢會比正常肢多長1至1.5公分。因此在治療股骨骨折時,醫師會故意讓股骨癒合在略短1公分左右,以防止將來造成長短腿。另一特殊的狀況是脛骨近端骨折,半年至1年後因脛骨過度生長而導致膝外翻。 病理性骨折事先無症狀不易發現 因腫瘤、細菌感染或神經疾患長期臥床等各種原因造成的骨質疏鬆,使骨骼在受到輕微外力下即造成骨折。兒童常見的情況是腫瘤,特別是骨囊腫,事前毫無症狀,往往在骨折後拍X光片而意外發現。 因此,兒童雖然容易發生骨折,但是兒童的生長能力強,大部分的骨折都能自己癒合,而不會留下功能或外觀的後遺症。至於需要手術的骨折型態,若能適時的診斷並採取必要的處理,也多能順利癒合。所以,下次見到兒童骨折時,千萬不要驚慌失措了。盡速就醫,與醫護人員配合,採取適當的處理,大部分的兒童都能夠順利康復。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新知 |
 |
 |
社服園地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大學專欄 |
 |
 |
病人安全 |
 |
 |
我心深處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