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訊息

長庚大小事,專業領域獲取各界信賴

記者會資訊

耳膜破洞 致經常性頭暈耳科手術新視野 內視鏡中耳手術 提供病患治療新方式

2014-08-08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 陳錦國醫師
43歲林女士,因中耳炎造成耳膜穿孔,3年前曾接受耳後切開修補手術。後來,因上呼吸道感染發炎,耳膜又破了,天氣變化就會頭暈,需要吃藥治療,有醫師建議她手術治療,但她想起前次手術要剃頭髮、要割耳朵、傷口很大拆線又痛,心裡極度害怕而抗拒。由於經常頭暈,生活不堪其擾,林女士在先生的陪同下來本院門診檢查。經過檢查評估,為單純的因耳膜穿孔所引起,及天氣變化造成兩側耳溫差不平衡而頭暈,可進行耳膜修補手術來改善。
經醫師告知耳膜修補有新的手術方式後,林女士在老公的鼓勵下同意接受手術。術前林女士不用剃頭髮,術後也看不到傷口;術後追蹤耳膜恢復完整,頭暈也明顯改善,從此遠離服藥的困擾,讓她相當滿意,計畫要和家人出國去度假。

60歲曾先生,10年前耳膜在挖耳朵時弄破了,聽力變差,時常合併頭暈和耳鳴。最近幾個月因為耳朵越來越重聽,跟家人和朋友的溝通出現困難,本想配助聽器改善聽力,但因為耳膜破洞,試戴助聽器取模時就出現頭暈耳悶不舒服,因此被聽力師建議接受手術治療。「我不怕,你就幫我處理吧」,曾先生很放心的交給我們。於是,我們採用局部麻醉,整個手術過程中曾先生可以清楚看著螢幕,跟醫師一起處理耳膜修補。完成後,他馬上感到聽覺有改善,醫師不需要大聲講話也能溝通。1個月後曾先生的耳膜長好,3個月後門診追蹤聽力,檢查結果從術前的55分貝,進步到術後的30分貝,一句話不需要別人重複講就可以聽得清楚,讓他恢復了自信,臉上也有更多的笑容。

62歲郭先生,做SPA按摩時一個不慎,導致右耳膜破裂,一直治療都沒有好,更出現聽力及耳鳴問題,後來因為黴菌感染於今年6月中至門診醫治。我們利用耳內視鏡輔助中耳手術進行耳膜修補,3週後病患回診術後追蹤,耳膜順利長好,復原情形相當良好。

耳膜又稱為耳鏡,是聽覺傳導的門戶。耳鏡破損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發炎,如中耳炎;其次是外傷,如挖耳朵、運動撞擊等原因。近年來因為抗生素發達,因此外傷原因造成的耳膜破洞比例就越來越高了。耳膜受損,容易引起聽力障礙、耳漏和頭暈等症狀。耳膜破損若經過2-3個月沒有癒合,常需要修補,以治療和預防感染,改善聽力。

傳統的中耳手術,在顯微鏡下處理病灶,傷口可在耳前、耳後或耳道。然而,由於顯微鏡下經耳道處理,常因為耳道彎曲或耳道截面積不夠大,受到限制。近幾年,內視鏡被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耳內視鏡手術方法因而被研發出來。由於內視鏡可輕易避開耳外部軟組織及耳軟骨,深入耳道內部,突破耳道彎曲限制,視野更廣,並有放大作用,對組織的破壞減少,保留更多固有組織,因此可有效縮小傷口。

隨著科技進步,電視螢幕畫質之解析度提升,術中,主刀醫師與醫療團隊可透過螢幕一起協同進行手術,使手術過程更為流暢。大膽之病患亦可跟著醫療團隊同時看著螢幕,了解並掌握目前手術的進度,提升了手術滿意度。

長庚醫院接受耳內視鏡輔助中耳手術的病患越來越多,大多數是抗拒剃頭髮和要求小傷口的原因。近年來,本院更發展出無表面傷口之中耳內視鏡手術進階版,將所有傷口均隱藏在耳道內,術後無需縫合和拆線,不僅術後傷口照顧方便,更可減少術後血腫的併發症。更重要的是,這種新式手術方式的耳膜修補成功率,跟傳統方式成功率約9成不相上下。

在今年的耳鼻喉科醫學會中,我們發表長庚醫院經驗:統計286例病患中,耳膜完整成功率在98.75%,其中有5例分別因為耳黴菌感染、不明原因而再次穿孔。所有病患沒有被剃頭髮,也沒有術後血腫的發生,可說是兼顧結果與外觀,成為名符其實的「一竿進洞」。

由於經耳道內視鏡手術方式的傷口均在耳道內,手術時操作器械的空間小,術中需要病患配合固定頭部不動,若非過度緊張的人格特質,可以採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有時候,若病患較易緊張,則需全身麻醉,端視病患與醫師術前溝通討論,檢視適應症。這種經耳道自然孔洞的耳內視鏡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隨著科技進步,中耳大部分的主要手術如鼓室成形術、聽小骨重建及中耳膽脂瘤均可由此方式進行。

雖然內視鏡手術具有傷口小、復原快的優點,但如同其他手術一樣,內視鏡中耳手術也有它的侷限與缺點。由於手術是在一個更小的耳道空間及2D螢幕下進行,不同於顯微鏡下的手術視野,因此醫師必須對耳道立體空間的解剖距離與相對位置更熟悉,且大多數時間是單手操作,盯著螢幕,其實是一種吃力又傷視力的手術方式;若是病患的耳道太小、太彎曲,必要時會需花更多時間將耳道擴大。為了減輕病患心理壓力,兼顧保留外觀,醫師永遠要站在病患的立場思考,因此醫療科技進步的動力,也可以說是來自於人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