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卷第八期 114年8月1日發刊
髖關節治療──從保髖到重建
大破大立 重塑髖關節:髖臼截骨矯正手術
◎林口長庚骨科主治醫師 李勝勛
吳小姐是一名 22 歲的大學生,近 3 年來一直飽受左側鼠蹊部與臀部外側反覆疼痛的困擾。雖然她並無明顯外傷史,但每當運動過後,症狀便會加劇,尤其在進行深蹲等下肢出力的動作時,鼠蹊部的疼痛感更加明顯。最近 3 個月來,疼痛情形有加重的趨勢,即使在休息時也會隱隱作痛,影響到日常生活,於是前來骨科門診尋求幫助。

經過詳細的理學檢查與影像學檢查後,診斷為左側「髖關節發育不良」,並已出現輕度退化性關節炎的變化。經過與醫師充分討論各種治療方案後,吳小姐選擇接受「髖臼截骨矯正手術」(圖一)。手術後隔天即可在拐杖輔助下行走,第 3 天順利出院休養,兩週後返回學校上課,3個月後已能無需輔具正常行走。雖然術後初期仍有些許傷口不適,但原本困擾已久的鼠蹊部疼痛已大幅改善,並逐漸恢復原有的生活與運動習慣。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之一,它是由像一個碗形狀的「髖臼」和像一個球形狀的「股骨頭」所構成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嬰兒時期髖關節發育過程不良,造成髖臼變得很淺平,使得關節受力不平均而提早退化。近年來因為新生兒的髖關節篩檢普及,越來越多「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小病人及早接受非手術治療,而免去後來的問題。「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東方人常見造成髖關節疼痛、退化性關節炎、甚至需要進行人工關節手術的疾病。

因此,早期辨識問題、正確診斷並尋求適當治療,對於預後至關重要。因為若髖關節發育不良沒有及早接受治療,日後發生退化性關節炎,至需要進行人工關節手術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一百倍以上(圖二),但若接受截骨矯正手術,則風險會下降三分之二。

所謂「髖臼截骨矯正手術」,是藉由將髖臼和其周圍的骨頭分離(截骨),並將髖臼矯正到良好的位置,使關節的受力平均,軟骨不會承受過大的壓力而早期退化,如此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感,並且降低未來因為嚴重的退化需要進行人工關節手術的機率。由於這種手術是將骨頭「砍掉重練」,必須在手術當中製造一個小骨折,才有辦法進行矯正,再使用鋼釘固定住骨頭,因此手術後仍要做適當的保護,待 3 個月左右骨頭癒合,才能完全恢復。所以這種保留自己髖關節的「保髖」手術,儘管復原期會比人工關節還久一些,但是痊癒後功能良好、活動角度大、無人工關節的感染、磨損、或脫臼等問題,是一個相當好的治療方式。

髖臼截骨矯正手術除了應用在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病人外,也可以應用在其他領域,例如有些患者是有所謂的「髖臼後傾」,如此容易造成「髖關節夾擠症候群」。正常人的髖臼有前傾 20度左右,可以讓我們的髖關節在彎曲活動時,大腿骨不會撞擊到髖臼。但是在髖臼後傾的病人,就容易在髖關節彎曲角度不大的情況下,就造成大腿骨碰撞到髖臼,如此,附著在髖臼上的關節唇可能會受傷破裂,或是造成軟骨磨損,因而導致早期關節退化。這種結構上的異常,也可以使用髖臼截骨矯正手術得到良好的治療。

「髖臼截骨矯正手術」是一項強大的武器,可以矯正髖臼結構的異常,但也不是每個病人都適合,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關節軟骨退化的程度。若病人的軟骨退化已經到了第二級 (Tonnis Grade 2),則截骨矯正的預後不盡理想,十年後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的機會超過一半。因此,和治療的醫師有良好的溝通,了解保守治療、截骨矯正、人工關節置換等各種治療方式的優缺點,再做最終治療的決定,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結果。

對於像吳小姐這樣年紀輕、活動力高的患者而言,能夠保留自己的關節,是非常寶貴的選擇。不僅避免了人工關節使用年限的限制,也能保有更多的活動彈性與生活品質。正確的診斷、適當的治療時機、加上術後的積極復健與追蹤,三者缺一不可,才能真正幫助患者恢復健康、重拾自信。
         
 
封面故事
認識股骨髖臼夾擠
大破大立 重塑髖關節:髖臼截骨矯正手術
談人工關節的介面選擇
醫學報導
認識心絞痛及藥物治療
新一代口服 CGRP 受體拮抗劑 有望緩解偏頭痛
特別報導
基隆長庚 40 載醫路同行 社區醫研在地深耕 啟航健康台灣永續藍圖
社服園地
2025年9月28日永慶盃路跑活動報名開跑
心靈點滴
最後的道別
中醫報導
久旱逢甘霖 中醫治療放射線治療造成的口乾症
兒童醫療
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的重要性:早期發現 迎接未來
本月主題
髖關節治療新時代:從保留關節到人工關節的整合策略
焦點話題
新氣象!長庚醫院院長交接 吳俊德教授升任基隆長庚院長賴旗俊教授接任土城醫院院長
一滴血十分鐘 就知道是否有鉛中毒
失智症新藥開打 失智照護正式邁入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