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卷第八期 114年8月1日發刊
髖關節治療──從保髖到重建
基隆長庚 40 載醫路同行 社區醫研在地深耕 啟航健康台灣永續藍圖
◎基隆長庚醫研部課長 林欣欣◎基隆長庚醫研部副主任 魏怡嘉 校閱
基隆北海,厝邊醫院
基隆長庚自 1985 年 4 月 5日創院以來,始終秉持創辦人王永慶先生「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深耕基隆及東北角地區,成為守護在地居民健康的「厝邊醫院」。作為守護北海岸居民健康的區域醫院,基隆長庚致力於照護基隆市和新北市汐止、瑞芳、金山、萬里、貢寮、平溪等 70 萬民眾的健康。40 年來,醫院在醫療服務、教學訓練與研究發展上持續精進,以高品質醫療技術與專業團隊,為社區民眾提供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優質照護。

長庚 40,醫路堅實
基隆長庚現有涵蓋內、外、婦、兒、急診等各種科別及次專科,設有癌症治療中心、心臟衰竭中心、正子影像中心、慢性腎病防治中心、精神醫學中心、失智共照中心等專業醫療單位,為台灣東北部重度級緊急醫療後送醫院。醫院採雙院區營運模式,本院區專精於門急診、重症醫療及專科特色服務,情人湖院區則設有癌症中心、精神醫療及復健治療等專業設施。40 年持續為基隆北海岸地區居民提供優質醫療,並於 2024 年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急重症照護、實證中心)、及「國家新創獎」多項獎項(耳鼻喉科、運動醫學與外傷骨科、神經科、整形外科)、「台灣醫療典範獎」,並榮獲「SNQ 國家品質標章暨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肯定。

深耕社區,世代同行
2013 年,基隆長庚前瞻性成立「社區醫學研究中心」,斥資超過 2 億元推動大型社區世代醫學健康照護計畫,深入基隆、萬里、瑞芳、貢寮四區進行長期健康照護,12 年來累積服務超過 22,918 人次、超過 8,000 位居民,歷年回流率高達 90.2%。研究中心以跨領域專業團隊,針對慢性肝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代謝症候群與認知心理健康,協助早期發現高風險族群,並主動介入管理,提升居民自我健康照護能力。研究團隊運用大數據分析與長期追蹤,結合衛教、醫療轉介與行動醫療,建立具代表性的社區慢病照護模型。統計數據顯示,當地居民血壓異常率從 2020 年的 12%大幅降至2024 年的7.2%,血糖異常率也由9% 下降至 7.7%,相關成果協助長庚體系獲得2024 年「社研卓越獎」肯定,顯示基隆長庚在社區醫療的卓越成效。同時,神經內科魏怡嘉醫師、黃雯怡醫師、精神科陳志根醫師、林哲名醫師及跨領域團隊以「幸福智樂:守護認知心理健康」為題,獲得第 27 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社區服務組銅獎,彰顯醫療人員推動在地健康的創新與熱忱。

攜手社區,健康共好
2025 年適逢創院 40 週年,基隆長庚「攜手社區,共創健康新未來」,積極響應衛生福利部「健康台灣深耕計畫」,與基層診所、社區據點、地方政府密切合作,串聯北海岸地區共同生活圈的醫療照護網絡,落實在地健康治理。聚焦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防治,導入「篩檢-預防-管理-回饋」服務鏈,推動基隆北海岸共同生活圈的整合健康照護網。透過主動社區篩檢、健康生活型態建立、醫療轉介與個案管理、專科到點服務,建立主動出擊的健康守門人系統,提升民眾疾病管理與健康促進能力。

放眼永續,健康藍圖
未來,基隆長庚醫院將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止於至善、永續經營」的理念,持續投入「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企業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簡稱 ESG),結合智慧醫療與社區健康照護,與政府「健康台灣」政策接軌,強化跨域合作,擴大三高防治與健康促進,打造永續的社區健康新典範。基隆長庚將以 40 年深耕經驗,持續「山盟海誓」守護基隆及北海岸居民的健康,實現「醫護安心挺病人,優質環境挺醫護」、「培養醫療人才力,守護健康更專業」、「智慧醫療精準化,健康照護更給力」、「健康守護零距離,永續醫療共前行」的願景目標。
         
 
封面故事
認識股骨髖臼夾擠
大破大立 重塑髖關節:髖臼截骨矯正手術
談人工關節的介面選擇
醫學報導
認識心絞痛及藥物治療
新一代口服 CGRP 受體拮抗劑 有望緩解偏頭痛
特別報導
基隆長庚 40 載醫路同行 社區醫研在地深耕 啟航健康台灣永續藍圖
社服園地
2025年9月28日永慶盃路跑活動報名開跑
心靈點滴
最後的道別
中醫報導
久旱逢甘霖 中醫治療放射線治療造成的口乾症
兒童醫療
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的重要性:早期發現 迎接未來
本月主題
髖關節治療新時代:從保留關節到人工關節的整合策略
焦點話題
新氣象!長庚醫院院長交接 吳俊德教授升任基隆長庚院長賴旗俊教授接任土城醫院院長
一滴血十分鐘 就知道是否有鉛中毒
失智症新藥開打 失智照護正式邁入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