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醫師」,請問小朋友感冒可以看中醫嗎? 「請問小朋友多大可以吃中藥 ?」 「小朋友便秘可以看中醫嗎 ?」 在診間或是在舉辦健康講座的場所,常常會遇到家長詢問這些疑問。究竟什麼情況下可以帶孩子尋求中醫的協助?多大的孩子可以開始看中醫?
中醫兒科可以處理的問題包括所有孩子可能出現的症狀和疾病,凡是孩子有需要,不論年紀大小都可以尋求中醫的幫忙。中醫的治療除了大家熟知的口服藥物之外,還有穴位敷貼、小兒推拿、藥浴、外用膏藥等外治法,可以應用於不喜歡吃藥物的小小孩。
在台灣,一般家長對中醫兒科的認知大多是所謂的「轉骨」,家長常因孩子生長發育調理的問題,帶著孩子來看中醫兒科,才發現原來孩子還有其他的問題可以藉由中醫藥處理,例如家裡的小小孩常常感冒生病,也可以藉由中醫來緩解症狀並縮短病程。以下先根據中醫的「五臟」論,從中醫的角度來概略介紹常見的兒科疾病:
•肝、心 中醫所說的「肝」跟現代醫學中的神經系統、情緒調節比較相關;「心」則跟認知、專注力、心血管系統相關。現在許多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小小孩的夜間驚嚇哭鬧、夜間磨牙夢遊、或是妥瑞症、癲癇等都屬於這一個範疇。
•脾 中醫的「脾」大致與現代醫學的消化系統、一部分的免疫調節及造血系統相關。諸如小兒的厭食、便秘、嘔吐、腹瀉、急性腸胃炎、生長遲滯、化療治療後的血球低下等屬於這個範圍。
•肺 中醫的「肺」則與現代醫學中的呼吸道系統、皮膚系統、及部分的免疫系統相關。兒童常見的發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鼻竇炎、咽喉炎、肺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皮膚濕疹、青春痘、異位性皮膚炎等就屬於這個部分。另外,小小孩容易反覆發生的細支氣管炎或是學齡兒童容易反覆感冒,也多與「肺」相關。
•腎 中醫的腎與生殖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相關。兒童常見的夜間尿床就屬於這個部分。其他像是先天異常的罕見疾病、性早熟、青春期生長發育也是歸屬「腎」。
中醫兒科醫師會根據孩子的主要症狀和伴隨症狀,輔以理學診察後綜合判斷孩子所需要的治療。
那麼在診間裡,中醫兒科醫師如何診治孩子呢? 在一般熟知的「望、聞、問、切」之中,中醫對於兒科診察也有一些別於成人的部分,以下跟大家介紹。
兒童因為不擅長表達自己的症狀與不適,所以古籍裡面稱兒科為「啞科」,因此望診,也就是「觀察」,這件事就顯得格外的重要。那要「望」什麼呢?孩子一進入診室,我們就會觀察孩子的神情、精神活動力、面色、唇色。孩子正常的面色是紅潤有光澤的,當孩子面色沒有光澤、或是呈現蒼白、或是蒼黃就會提示中醫兒科醫師孩子可能有肺系或是脾系的問題。再來會請孩子張口,觀察孩子舌頭的顏色、舌苔顏色;舌頭和舌苔的表現可以給中醫兒科醫師判斷孩子是「 熱 」、「 寒 」、「 實 」、「虛」或是夾「濕」、夾「瘀」的佐證;最後兒科醫師會使用壓舌板來觀察孩子扁桃腺、咽喉,來評估是否有扁桃腺發炎、咽喉炎、或是鼻涕倒流等問題,以及使用耳鏡來觀察耳膜狀況。
一般大家對中醫最熟悉的「把脈」這件事情,在中醫兒科診療中反而沒有像成人這麼重要,這是因為孩子對於醫者容易畏懼哭鬧,進而影響脈搏的次數與型態。其次孩子的肢體比大人短許多,所以脈的長度也相對短,因此從把脈而可以得到的資訊就不像成人那麼多。那要如何補足這些缺憾呢?中醫兒科醫師會用醫師的手背探觸孩子手掌心的溫度,由孩子的掌心溫度來判斷孩子是否有「臟腑積熱」:這些熱像會表現在許多臨床徵象,如口臭、眼屎、便秘、情緒煩躁等。對於 3 歲以下的孩童,中醫兒科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指紋」,醫者藉由觀察孩子食指橈側表淺靜脈的血管顏色以及回流狀態(如圖所示),可以判斷孩子是屬「寒」? 屬「熱」? 是否有積滯(例如腸胃道的便秘、呼吸道的痰阻等)? 同時也可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
越小的孩子,不論生理或病理狀況,都與大人有越多不同,疾病的變化也更迅速。針對這樣的特色,中醫的診治都有相對應的方法,中醫藥適當的介入,可以達到縮短病程、避免復發的目的。因此,當家長對於孩子從出生到 18 歲有健康上疑慮的時候,都可以到中醫兒科的門診諮詢喔。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