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肺癌是台灣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近年來許多名人即使未抽菸也罹患肺癌,導致民眾對肺癌產生莫名恐懼,正確的肺癌診斷及治療也因此成為重要的課題。
Y先生是一位73歲不吸菸男性,於2008年健康檢查胸片發現肺腫塊,於本體系院區經由系列影像及病理確定晚期肺腺癌,經化學藥物治療及一代標靶藥物治療,穩定追蹤到2021年底才因為惡化復發新的肺腫瘤,復經胸部電腦斷層影像確認肺葉腫塊位置與大小後,藉由支氣管鏡超音波(Radial probe EBUS:radialprobe endobronchial ultrasound)導引切片證實為肺腺癌復發。並藉由病理切片檢體經分子分析確認後,搭配精準醫療分子分析肺癌為目前最佳治療,成功申請第三代健保標靶藥物治療,持續於本院門診穩定追蹤治療!
如何正確診斷與分期及治療肺癌? ●肺癌診斷 第一步是影像診斷,通常是胸部X光片。但是對早期小於1公分的腫瘤不易發現,因此對於有危險因子的人(如長期吸菸、有家族肺癌病史或年紀大於55歲)可以考慮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來篩檢早期肺癌。至於已發現異常陰影,在使用胸部電腦斷層掃描確認肺部腫瘤位置與大小後,下一步便是病理學診斷,也就是所謂的生檢切片。許多病人一聽到肺部需要切片,都會對侵入性檢查感到恐懼甚至排斥。事實上肺癌確診是需要病理學確認,而生檢切片則是取得病理學診斷的唯一方法。時至今日,低侵入性且減痛鎮靜的發展已使檢查過程比以往輕鬆許多。取得生檢切片的方式包括(1)支氣管鏡檢查切片;(2)影像切片如胸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切片;(3)手術切片等,各有優缺點,需要與醫師充分討論,並視腫瘤的大小與位置來決定。一般來說,支氣管鏡檢查切片是診斷切片的第一步。
●支氣管鏡超音波 由於支氣管在肺部有許多分支,電腦斷層影像只能告訴我們腫瘤大概位置,藉由支氣管鏡超音波定位肺腫瘤,能正確有效切片以正確診斷肺腫瘤。至於已確認肺癌的病人,則接著進行臨床分期。根據病理組織及分期結果決定治療方式。早期肺癌病人是可以手術根治,部分病人須搭配術前或術後輔助治療,如化學及放射線治療等。晚期肺癌則視病理細胞型態,腫瘤基因變異之分子分析,及病人體能狀態等,選擇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及合併治療等。
●經支氣管鏡縱膈腔超音波與細針抽吸 肺癌臨床分期除了腫瘤大小及侵犯器官外,最重要的便是縱膈淋巴結分期。通常病人會先完成臨床影像分期(Clinical image staging)也就是胸部電腦斷層與全身正子攝影。然而光靠臨床影像,無法正確把良性淋巴結腫大與腫瘤造成的淋巴轉移區分。藉由支氣管鏡超音波取樣得到細胞或病理學的淋巴結正確分期,可以為手術切除之肺癌病人,提供最佳術前分期評估與術後追蹤,對於手術治療後縱膈淋巴復發,這也是一種高診斷率且低侵入破壞之檢查。支氣管鏡縱膈腔超音波與細針抽吸,提供了較不侵入破壞正常組織,卻有高正確分期縱膈淋巴結的選擇,只需空腹禁食6.8小時後,搭配局部麻醉與鎮靜術約1小時即可完成,術後1小時即可進食。目前肺癌診斷治療及藥物之發展日新月異,本院持續提供民眾接軌國際的醫療服務,民眾也可以透過門診向醫師諮詢,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