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卷第十一期 111年11月1日發刊
急診最前線∼守護民眾的健康
留意秋冬容易復發的異位性皮膚炎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 楊靜宜
小芳是一名23歲女性,幼年期身上就常出現紅疹及抓痕,其中頸項、肘窩與膝窩處的皮膚摸起來粗糙,醫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此症狀在小芳進入青春期後變得更嚴重,甚至每次月經週期前就開始復發,考試前後熬夜念書時皮疹也變得更嚴重。小芳成年後,皮膚炎常反覆發作,皮膚呈現乾燥、脫屑、粗糙、色素沉澱、皮紋明顯及苔癬化。因為搔癢問題睡眠長年受影響,影響專注力與人際關係。尤其在秋冬,季節交替之時變得更嚴重,也常因為搔抓引起細菌感染,傷口還會有滲出液,皮膚外觀影響人際關係,睡眠品質差造成長期疲憊。小芳說:「從小到大到處看醫師,只要大家說用了會改善的偏方我都會去試試看,也曾購買昂貴的保健食品來吃但都沒改善,對自己人生感到很無助也想過要放棄人生。」

在醫師的綜合評估下,診斷小芳是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鼓勵她接受免疫調節劑和光照療法治療,之後並進一步申請到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來治療。小芳在治療後全身癢感顯著減輕,皮膚病灶也在治療後4個月後大幅改善,讓她夜晚終得好眠。目前也持續接受治療,並做好皮膚保濕的基本工作,避免接觸誘發因素。日前小芳寫了感謝信給醫師「等待了那麼久,終於我也可以想像那種一般人的自由生活」。

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濕疹的一種,主要具有3大特徵:包括皮膚紅疹會反覆出現在特定的部位,如手腳的彎曲處;皮膚會非常乾癢,導致睡眠受到影響;症狀會反覆的出現長達6個月以上。很多患者會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只要避免吃到特定食物即會改善,實際上食物過敏和異位性皮膚炎是兩種不同疾病。如果吃下特定食物,皮膚症狀並沒有惡化,就沒有問題。反而環境的塵.、黴菌、汗水刺激是更常見的誘發因素。秋冬寒冷乾燥,容易讓皮膚保護功能變差,引起發炎,是好發的季節。

很多民眾誤以為異位性皮膚炎在西醫的治療只有類固醇,實際上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在急性病症時以局部類固醇藥膏為主,醫師會依照症狀和患部調整適當強度的類固醇藥膏。口服類固醇通常只在病情極嚴重時短暫使用,長期服用仍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議長期服用。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開立口服免疫調節劑,或安排可以調節皮膚免疫環境之特定波長(311nm)的紫外線B光之光照治療。2020年開始健保局核准用於治療成人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之專案申請。今年2022年開始放寬專案給付於大於12歲以上青少年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成因是免疫系統的過度活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角質層屏障功能缺損、外在過敏原可以輕易穿越皮膚,過敏原和人體內的抗原結合後,就會導致免疫系統活化。生物製劑和傳統免疫調節劑的原理不同,是更精確地針對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皮膚角質細胞發炎的第二型免疫T細胞的細胞激素,而不會破壞讓身體抵禦外來病毒、細菌的第一型免疫T細胞,即標靶治療的概念;此外,不須經過肝、腎代謝,大幅減少傳統免疫調節劑療法的副作用。目前生物製劑建議使用於中重度需要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才能控制病情的患者,可以調整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體質,持續維持皮膚穩定狀態,改善生活品質。輕度患者仍建議做好平日保濕工作即可。

有些患者執著於根治,疲於奔命,尋求各種偏方,反而延誤了治療的好時機,造成皮膚持續反覆發炎受損嚴重。雖然異位性皮膚炎為體質性的問題,目前仍無法完全根治,然而隨著皮膚免疫學的進展,這幾年在治療上已有突破,邁向更精準的治療方式。因此鼓勵病友勇於接受治療,搭配適當的藥物悉心照顧皮膚調理體質,以放鬆心情的心態來面對疾病,症狀一定會好轉,邁向緩解的道路。
         
 
封面故事
掛急診您該知道的事
我應該打119嗎?
小腦中風∼不易診斷的另類眩暈
快速診斷新利器∼急診重點式超音波簡介
醫學報導
留意秋冬容易復發的異位性皮膚炎
影像定位冷凍療法治腎癌∼精準、微創、保功能
肺癌的診斷與治療
心靈點滴
照顧新冠肺炎病人我不缺席
愛與祝福,好好活著!
中醫報導
中醫觀點看卵巢早衰
談小兒氣喘
飲食營養
孕期三階段飲食 孕媽咪養胎不養肉
本月主題
急診最前線∼守護民眾的健康
焦點話題
推動臺灣與馬來西亞中醫藥雙邊交流∼林口長庚承擔重任 濃縮中藥備受矚目
台北/林口/高雄長庚人工生殖中心通過國際CAP認證 提供不孕症患者更優質的醫療照護
口鼻暢通呼吸開竅 安心睡眠沒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