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卷第十一期 111年11月1日發刊
急診最前線∼守護民眾的健康
急診最前線∼守護民眾的健康
◎林口長庚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陳守彥
長庚紀念醫院自從1992年設立了急診醫學科以來,一直站在醫院的最前線守護民眾的健康,提供最即時且完善的急重症照護。隨著台灣急診醫學30多年的發展,長庚醫院體系各院區的急診醫學科一直是台灣急診醫學界的領頭羊,從北到南在台灣各個角落,均站在第一線守護所有急重症病人的健康。舉例來說,林口長庚目前有60位急診專科醫師,201位護理師,每月急診來診量約11000人,均位居全台之冠。

近年來,急診醫學在國內外蓬勃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醫師投入急重症相關領域,急診現場早已不再是「實習醫師」工作的場域,而是有著急重症完整訓練和豐富經驗的急診專科醫師,穿梭在生死交關的現場,搶救病人寶貴的性命。急診醫師不只是致力於迅速診斷病人各種急重症疾患,即時給予病人最適當的治療,亦努力讓病人有最佳的預後,恢復應有的健康。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兩年多來,在院方支持下,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同仁們全力以赴配合疾管署及醫院交付的各項防疫工作。所有醫師與護理同仁冒著染疫的風險,堅持站在防疫戰場守護民眾的健康,保障人民就醫的權利,並同時肩負防疫的重任,讓台灣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大流行中,有著數一數二的防疫成績。在今年新冠疫情爆發的危急時刻,台灣面臨著政策上從「清零為原則」到「與病毒共存」的轉變,大量染疫的民眾湧入急診現場,長庚北院區的急診面對著大量COVID-19的病人,雖然求診的民眾遠高於急診正常的負荷量,體系的醫療人員仍舊秉持著守護民眾的初衷,在各種滾動式調整的政策下,盡力照護民眾健康。即使不斷有人員染疫,仍然無人退縮,堅守在崗位上。面對徬徨的輕症病人與家屬,即使工作負荷已極重,依然給予詳細的衛教,對於冠狀病毒新型藥物的相關知識及可能的交互作用/副作用給予仔細的評估與說明。而對於新冠重症病人亦盡力根據最新的治療指引給予最適當的處置,搶救每一條寶貴生命。

雖然在面對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時代,我們也不要忘記還是有許多病人面臨各式各樣疾病的威脅。急診醫學近年來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全世界的急診醫師及研究人員正視如何在第一線的第一時間給予病人適當有效的治療,因此各種即時的診斷與及時的治療正不斷運用在急診現場。長庚體系在所有急診醫師的努力下,亦在相關研究有所著墨。隨著知識與經驗的累積,大量研究成果的發現以及年輕熱血醫師的不斷投入,急診醫師正不斷地運用新的研究成果與技術,為民眾帶來更準確、更及時、也更有品質的醫療。除了各式疾病的最新醫療指引更新之外,也開始引入各式新科技,包括人工智慧AI的相關研究與應用,幫助急診醫師能更有效率且更安全的治療病人,並帶來更佳的預後。以科技輔助遠距醫療正式實現,幫助無法外出或是隔離的民眾線上看診,長庚急診正走在醫療新時代的最前端。

在本期的專刊中,急診同仁們為大家介紹急診有關的精彩內容,讓大家對於常見的問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掛急診為何等這麼久?我明明就比較早到為何不是先看我?周禹謀醫師會為大家簡介急診檢傷分類以及看急診您該知道的事。民眾何時該打119向消防救護人員們求助?是否會濫用救護資源?長期與消防局合作並身為消防局醫療指導醫師的蔡立恆醫師有著深入淺出的說明與分析。眩暈發作是急診常見就診的主訴之一,您或者是您的家人是否也有過天旋地轉的眩暈發作經驗?發作時該如何分辨良性與危險的眩暈原因?經驗豐富的廖少鋒醫師有著精彩的介紹。另一專刊內文則為大家介紹急診醫師近年來診斷上的好幫手-重點式超音波,包括超音波在急診現場的診斷以及治療上的各種最新運用,由身為急診醫學會超音波講師的呂建勳醫師為大家帶來詳細的說明。
在後疫情時代,急診醫學科依舊會堅守崗位,我們期望致力於最新的醫療研究成果及運用最先進的診斷治療技術,搶救急重症病人,戮力於守護所有民眾的健康!
         
 
封面故事
掛急診您該知道的事
我應該打119嗎?
小腦中風∼不易診斷的另類眩暈
快速診斷新利器∼急診重點式超音波簡介
醫學報導
留意秋冬容易復發的異位性皮膚炎
影像定位冷凍療法治腎癌∼精準、微創、保功能
肺癌的診斷與治療
心靈點滴
照顧新冠肺炎病人我不缺席
愛與祝福,好好活著!
中醫報導
中醫觀點看卵巢早衰
談小兒氣喘
飲食營養
孕期三階段飲食 孕媽咪養胎不養肉
本月主題
急診最前線∼守護民眾的健康
焦點話題
推動臺灣與馬來西亞中醫藥雙邊交流∼林口長庚承擔重任 濃縮中藥備受矚目
台北/林口/高雄長庚人工生殖中心通過國際CAP認證 提供不孕症患者更優質的醫療照護
口鼻暢通呼吸開竅 安心睡眠沒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