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帶著正念重返校園 |
 |
◎基隆長庚精神科職能治療師 劉姿妤 |
 |
 |
 |
雅欣是一位高二女生,跟爸爸媽媽一起住,爸爸個性謹慎,對女兒要求高,希望女兒能夠有好的成績考上公立大學。媽媽則個性容易焦慮,對未來的事都有很多擔心,對女兒要考哪裡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給建議,也就跟著爸爸一起期望女兒能考到公立大學。而雅欣背負著父母的期望,很努力的一直讀書,課業壓力常常使雅欣很想放棄,但都能在學校和同學聊天中獲得稍稍喘息。但偏偏遇到疫情,停課不停學讓雅欣少了實體課程和同學互動的樂趣,人際連結因此變小,在團體中找到歸屬感進而認同自己的機會也變少了,本身就有些焦慮敏感的雅欣變得更為敏感,一方面想要爸媽的關心、支持,一方面又不想要面對爸媽對自己的高期待。尤其是之前考試時常常覺得自己腦袋一片空白,心跳的很快,看著考題明明都已經練習好幾次了,但腦袋就是一點什麼想法都沒有。成績不理想的雅欣覺得好糟糕,覺得自己很對不起爸爸媽媽,明明爸爸媽媽都讓自己去補習,也一直鼓勵自己,但就是怎麼做成績都只能這樣。在一次段考結束後,雅欣躲在房間一直哭,媽媽怎麼問都問不出個所以然,就這樣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出來。 疫情期間青少年少了去學校和同學互動的樂趣,少了共創回憶的機會。在家的時間變長,原本衝動性較高以及情緒控制較差的青少年,無法在學校和同學相處抒發情感,而在家中因父母管教或要求容易和父母起衝突,頻率較疫情之前增加許多。 疫情下父母除了要應付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的秩序,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暫停。逐漸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那種一半獨立一半依賴,很有主見,很多想法,建立自我認同的階段,要怎麼相處,又是父母的一大考驗。 對於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病毒又會如何變異?疫苗的效力?令人擔憂的事沒有盡頭。要如何安住自己的心,覺察自己經常被情緒劫持,覺察自己的腦袋常常冒出新的念頭,不妨嘗試以正念的概念靜觀自己的想法、身體的狀況,帶著覺察作出選擇。
留意「心」的把戲 心就如狂野的動物,容易因發生了大事而令你心情轉變。但更常是因為很小的事情,心從一個方向轉到另一個方向。當你越想要控制它,它就越激烈反抗,所以當心煩躁時,就給它一些空間活蹦亂跳,並尊重它、耐心、好奇地注意著它。當心狂野和憤怒時,就覺察這感覺並給予充足的空間讓它安靜下來。
覺察憂慮 我們的心傾向編故事,擔心遭受各種困難,當擔心變得很多時,就變成憂慮,就像是鑽牛角尖、把事情災難化,這些憂慮讓我們難以入睡。此時試著將思考這個,思考那個的習慣停住,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感覺,呼吸的起伏,品味一杯茶或是細嚼慢嚥感受食物的風味,讓思考及感覺兩部分平衡一下。
瞬息萬變 生命無法決定好壞,我們無法控制不要下雨或颱風不要來。遇到不喜歡的東西時會直接用過去經驗,或是習慣以自動導航的方式反射性的衝動回應及處理,而衝動往往讓我們事後感到懊悔不已。如果我們能夠注意自己如何自動反應,便能夠開始解脫。經由覺察自己慣性反應開始練習,帶著覺察的心、好奇開放的心重新去面對眼前的難處。
此時此刻 有時候事情一湧而上,念頭劫持你的注意力,有時候念頭一閃而過。我們的注意力在5分鐘內分心50次是極為常見的。我們要習慣將專注帶回身體的感覺,在當下,只要溫柔的將自己的注意力帶回到現在眼前正在做的事,每一次發現自己分心了,就一直練習帶回到當下。
與困難同行 遇到壓力時,人們會傾向3種應對方式:逃避、跟他拚了或是不知所措。當壓力加上自己的擔心、憂慮,常常壓著我們喘不過氣或是根本不想面對。了解自己面臨壓力的慣性反應,試著用覺察仔細看看壓力的真實面貌,將自己因擔憂而災難化的部分先移除,然後與這些壓力的感覺一同呼吸。 從持續的正念靜觀練習有助於提升專注力,降低衝動並且能幫助孩子、青少年以及身為大人的自己理解不同的情緒,辨認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以及如何適切的表達,將有助於建立人際關係而在群體中獲得歸屬感,認同自我價值。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兒童醫療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