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卷第三期 111年3月1日發刊
後疫情時代的身心調適
後疫情時代的親職「心」關係
◎基隆長庚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江姿穎
小宥是6歲的國小男生,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手足一同居住。自從疫情停課停學就待在家中,爸媽開始居家上班,每天爸媽除了上班、還要處理孩子們上課、作息、跟爭吵糾紛,每次在管教時孩子只要一哭泣,爺爺奶奶就會馬上介入說:「小孩皮是正常的,不用管啦,反正也不用上課,可以吃飽、睡飽、好好看電視」,經常搞得整個家裡烏煙瘴氣、小宥的爸媽也兩三天一小吵、一個禮拜一大吵,搞得家庭雞犬不寧。好不容易盼到疫情消停,新一波的疫情又起,小宥媽媽,只要想到回到三級警戒模式,身心壓力就起來了。
疫情至今,面對著警戒的進行、學校停課不停學,根據家扶基金會的調查,親子因停課相處時間平均每天增加約7小時,家長育兒壓力倍增,有逾5成家長易有負面情緒、親子衝突增加,關係變得更為緊繃與困難,並有想要向外尋求援助。依據調查,家長心理性的壓力,包含:「疫情直接影響自己與家人身體健康的衝擊」、「不知如何安排孩子在家的活動」、「擔心無法協助孩子學習」、「關係衝突與緊繃」、「缺乏支持」等,身心壓力的增加變得明顯。
對於新一波疫情的發展,目前仍有許多不確定、不安全感存在,如何在疫情不定的時代,重新營建新關係呢?以下提供幾個以「接納」為首的新觀點:
一、接納自己的限制與困難
身為家長,因同時要工作及照顧孩子所面臨到許多的困難與窘境,可以試著接納現實與需求之間的落差,容許有個空間接納這個落差,不用所有事情都要做到完美、最好,可以嘗試「抓大放小」-抓大原則,放掉小的任務。
二、接納自己的需求
在關係緊繃、疲累、身心狀態瀕臨潰堤的狀態時,容許自己可以多做個深呼吸、坐下來喝口茶、聽聽音樂、看看電影等自我照顧,騰出心理的空間,擴展自己的容納之窗後再繼續育兒之路。
三、接納不同資源的進駐
在3C時代入侵生活,如何將3C變成育兒的助力而非阻力反而是重要的,找尋孩子安全使用的網路資訊、資源,擴展孩子學習的豐富度,並透過時間管控的原則,降低網路沉迷的風險。
善用周遭環境,找到可以吸引的焦點,如:在有限的家庭空間中營造成人空間與孩子的遊戲場域。
祖父母如果願意幫忙,如何善用祖父母優勢,如:透過「有限定」的時間內、具「挑選性」內容,委由祖父母高品質的陪伴觀看,創造雙贏的空間。
四、接納每個人有自己的步調與模式
不同世代共處下,各自的社群、資訊與學習管道、作息時間、學習的管道歧異,難免有觀點的不同,可以通過討論、觀察與理解,找出彼此之間和諧的關係。
而且,對於孩子而言,孩子生活會從不斷犯錯中修正與學習,因此將犯錯視為學習、發現孩子進步的契機,陪伴孩子看到其困難,共同建構朝向良好特質的新橋樑,將錯誤成為新的學習的機會。
五、接納每個人的努力與付出,透過家庭會議找出共識、營造新關係
家庭因有人、有關係而存在著,每個家庭的位置與角色皆有各自的貢獻與存在,若意見不一致時,可先接納當下自己不舒服的情緒,安頓自己之後,將焦點放在如何形成「共好」的位置。
在面對意見的不同,先以「肯定」為首,肯定這件事情是重要的,將生活共處的問題共同討論與學習的機會,透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協議的方式,定期調整,營造家庭新關係。
六、接納每個人都有犯錯、不確定的機會,我們從中學習成為更好的歷程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限制與生活背景塑造的思維,對於事件觀點很難有絕對或標準答案,當然也會有犯錯的可能性,透過自身的調適與安頓,再去協調相對可接受的安排與規劃。
從這個歷程,也讓孩子學習,生活並不是一次到位、絕對完美的位置,而是從中觀察、協調與逐步改進的歷程,從中真實面對自己、面對焦慮之後,學習與他人合作的機會。
         
 
封面故事
後疫情時代的身心調適
後疫情時代的親職「心」關係
後疫情時代~帶著正念重返校園
醫學報導
世界在流行~新冠病毒「Omicron」
新冠疫苗第三劑(追加劑)的重要性
飲食營養
年後快樂減重,「虎哩」窈窕過整年!
兒童醫療
食物過敏診斷黃金準則~食物口服激發測試
焦點話題
國內第一本抗疫紀實電子書「穿越疫役∼台北林口長庚COVID-19防疫回顧」公開上線
聚精會「繩」牽你我,為愛舉繩在長庚∼長庚醫院持續贊助偏鄉拔河隊裝備
長庚醫院拍攝公益動畫影片提醒家長重視孩童誤食毒物及異物
冬天出生嬰兒容易有髖關節脫臼
抗癌階段的能量中繼站∼高雄長庚中醫病房榮獲「第一屆中醫藥發展獎勵玉階獎」
長庚醫療體系2021年度榮譽事蹟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