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卷第二期 110年2月1日發刊
刷牙搭牙線 口腔健康看得見 口腔保健面面觀
刷牙不用牙線,清潔效果只剩一半
◎桃園長庚一般牙科醫師 彭鼎珊◎桃園長庚一般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 張晏祥 校閱
衛生福利部2018年度委託執行的「6歲以下兒童口腔健康調查」指出,5歲學齡前兒童的無齲齒率僅有34.57%,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在2010年訂立的目標「5歲兒童無齲齒率達90%以上」。另我國3∼4歲兒童平均蛀牙顆數為2.73顆;而在日本,5年前就達成3歲幼兒的平均蛀牙顆數0.6顆。
台灣許多主要照顧者認為協助兒童進行清潔牙齒是一件困難的事,而且將近4成幼兒從來沒有用過牙線。
蛀牙發生的四要素:「牙齒、細菌、食物、時間」,當中的細菌,會和食物殘渣裡的碳水化合物產生作用,進而形成牙菌斑,會造成蛀牙與牙周病。牙齒縫隙間的牙菌斑不易用牙刷移除,必須依靠牙線的輔助來清除。
正確地清潔口腔應包含使用牙線。先刷牙或用牙線都可以。當孩子一旦有兩顆牙齒長到貼在一起時,就得開始清潔牙縫。孩子還小的時候,通常無法獨自完成正確的口腔清潔工作,需要家長教導、監督或適時幫助清潔。
19世紀,美國牙醫Levi Spear Parmly被記載推薦人們使用塗了蠟的絲線清潔牙齒。1819年他在著作中寫道:「使用絲線穿過牙齒的間隙,去除那些牙刷去不掉的刺激性物質,它們往往就是真正的疾病來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使用尼龍取代絲線做牙線。而後,牙線開始被廣泛地推廣。
牙線的使用方法
一、拉出適合長度的牙線(約45公分、手臂的長度)。
二、將牙線纏繞在兩支中指上。
三、在兩指間押出約一公分長的牙線(前牙食拇指、後牙雙食指),貼著牙面,順著牙齒像使用鋸子般的左右向下滑動,讓牙線慢慢滑至牙齒與牙齦之間,再貼著牙齒呈C字形將牙菌斑往外刮除。
四、換一段乾淨的牙線,清潔下一個牙縫。
使用牙線常見的錯誤概念
一、只有牙縫卡食物的時候才要用:就算沒有感覺到牙縫中有卡食物,牙菌斑仍如影隨形的附著在兩齒縫間、齒齦溝間,若不及時清除,就會開始造成蛀牙,或形成較堅硬的牙結石。因此每天晚上睡前至少使用一次牙線徹底清潔。
二、使用牙線時太用力:牙線用力過猛地壓在牙齦上,可能會造成牙齦的破皮及疼痛。
三、重複使用未清潔的同一段牙線或牙線棒:使用過的牙線上沾滿了牙菌斑,若重複使用,會將細菌帶往下一個牙縫。正確使用方法為替換到下一段牙線,若使用牙線棒,則每更換一個牙縫就得清潔牙線棒一次。
五、忘記最後一顆大臼齒與後方牙齦間的縫隙:最後一顆大臼齒與後方牙齦間的縫隙一樣會卡食物殘渣,要記得用牙線清潔。
六、洗牙就好,不必認真使用牙線:很多人會認為每半年的牙醫洗牙就能獲得足夠的口腔保健,但如同前面所說,牙菌斑會造成蛀牙及牙周病的問題,唯有平日自己充分的清潔才有預防效果。半年定期洗牙時,就診前應先將牙齒清潔乾淨,讓牙醫師可以幫忙檢查是否有平日清潔上的死角,不能只靠牙醫師洗牙維持口腔保健。
口腔健康無論在人生中的哪個階段,對於全身性發展及疾病都是密不可分,預防勝於治療,好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在孩子小的時候幫助他們清潔牙齒,定期接受牙齒檢查,教導他們正確的口腔保健,他們將一輩子受用。
         
 
封面故事
正確的刷牙方法與正確的防蛀飲食觀念
我們如何運用大自然給牙齒的保護劑∼氟化物
刷牙不用牙線,清潔效果只剩一半
窩溝封填:臼齒防蛀保護罩
醫學報導
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在肺癌診療上的應用
從卵子老化看粒線體移植在女性不孕症治療的運用
特別報導
向醫護人員致敬
年輕型失智症的早期診療
社服園地
活動花絮
兒童醫療
兒童偏頭痛
本月主題
預防齲齒從小開始最有效!
焦點話題
照護選手成長之路〜長庚運動醫學團隊舉辦第一屆成果發表暨學術研討會
「長庚機器人手術訓練中心」啟用 台灣科技醫療邁向新里程碑
長庚走在醫療創新研發的尖端 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備受矚目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再度獲頒「體育推手獎」肯定
機器人助力 中風病人手功能復健再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