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世界∼我的人工電子眼植入歷程 |
 |
◎左先生 口述◎林口長庚眼科部研究員 鄭沛鈞 整理 |
 |
 |
我在16歲那年開始出現夜盲的症狀。某次與同學去海邊玩,發現自己需要他人引導後,就醫檢查被確診為無藥可醫的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23歲那年,在某次上班途中,因為視力急速惡化,看不見後視鏡的影像,差點撞上旁邊的婦人和小孩。原本從事中古車買賣,也因為無法開車而離開職場。32歲雙眼全盲後,我開始從事按摩工作。 兩年前兒子出生,只能偶爾抱抱他,一點都幫不上太太的忙,更是無法看到兒子的模樣。剛開始發病時,相當害怕,甚至認為若有一天全盲,我就不要再留戀世界。 「我每次看他拄拐杖,都會哭。」母親對我感到心疼。因為有家人的支持,我重新打起精神,決心勇敢對抗眼疾。2018年7月到林口長庚接受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恢復了部分視力。 電子眼手術後,最重要最辛苦的就是復健之路,一切必須重新學習,現在用的「眼」即是人工電子眼的鏡頭,由鏡頭看世界,儘管只是由小小馬賽克色塊所拼湊而成,功能啟動的那一刻,看見映入眼簾的媽媽模樣,內心激動不已,當場淚流滿面。 經過幾個月的視覺訓練,對於色塊組合圖像的解讀能力越來越高;雖無法達到正常人眼的精細視力,但視覺恢復後的生活,讓現在的我吃飯時可看得見刀叉、外出行走時能夠閃避燈柱電箱、可以看到斑馬線過馬路,以及看見簡單的字母、形狀,也能夠自己搭公車外出,及自己處理日常生活基本需求。 人工電子眼植入成功讓我的人生有了新的開始。還記得手術後的某天上班前,當我看見2歲的兒子為我開門時,雖然只是模糊的肢體動作,但我的內心依然感動不已,感謝醫療團隊的幫助,我會珍惜這顆得來不易的「鏡頭」,繼續陪伴家人一同看這世界的美好。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中醫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
白話醫學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