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卷第五期 107年5月1日發刊
精神醫學面面觀
邁向「瑞」智之路∼阿茲海默氏症
◎桃園長庚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邱郁玟
台灣面臨的嚴峻老化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國家人口比率7%稱為「高齡化社會」,若提高到14%是「高齡社會」,而20%以上則被稱「超高齡社會」。
經建會預估2018年台灣將邁入「高齡社會」,值得關注的是,台灣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的速度與日本相當,但與歐美等國相較,我國在時程上快了1倍以上。因此高齡族群的生活、醫療照護及老化社會的安養需求等,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老年精神醫學
針對老年期之行為、情緒和認知功能等障礙所發展出的診斷及治療醫學,範圍包括好發在老年人的特殊精神疾病或狀態,如失智症、譫妄、老年憂鬱症、老年失眠等,以及從年輕時持續至老年期之所有精神疾患。
失智風暴來襲
失智症的種類有很多,像是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發生病變退化所造成的阿茲海默氏症、腦血管疾病後導致的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甚至是由物質使用或其他身體問題引發的失智症。隨著病因與病變部位的不相同,各類型的失智症未必採用同一種療法。
本文以下的討論,將以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佔60%)-阿茲海默氏症為主。年齡越高,失智的流行率也越高,大抵上來說,超過60歲以後,每5年罹病率將會呈倍數增加。
阿茲海默氏症
臨床上的核心症狀,主要是以記憶力障礙、判斷力、組織能力及定向感等認知功能的逐漸退化,造成處理日常生活中較為複雜的事務有困難,最終失去自我照護能力,而需完全仰賴他人協助之大腦機能低落的病程。但大腦同時也是掌控人類性格、情緒與行為反應的中樞,隨著失智症的進展,個案常常會被觀察到有非認知症狀的一些表現。
國際老年精神醫學會在2000年,正式將這些失智症的周邊症狀定名為行為精神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
常見之BPSD與應對原則
憂鬱症狀:在失智症前期較多,隨著疾病進展而下降,發生頻率約40∼50%,喪失喜樂感、人際退縮、具負面思考、自我貶抑,甚至有想死的念頭。
焦慮及恐懼:常在失智初期顯現,因記憶變差而對將要來臨的事情反覆提問、害怕獨處而無法忍受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範圍,家屬形容就像是黏人精、背後靈一般。
淡漠:患者並非憂鬱,而是缺乏情緒起伏、面無表情,周遭事物似乎與自己無關,也不在意日常活動或個人需求,旁人督促下可以被動執行。
妄想:可能是無法察覺自身認知功能障礙,腦袋裡形成企圖合理化事情的想法。如遺忘重要物品的放置處,就懷疑是有人闖入偷拿;家屬告知要出門辦事,患者忘記而找不到家人時,認為自己被拋棄。失智症初期到中期的發生頻率不低,最常見依序為被偷妄想→被害妄想→忌妒妄想。
幻覺:沒有外界刺激下,個案卻獨自經驗到某種感覺,視幻覺和聽幻覺較常見。
錯認現象:失智症進展到中度之後較常見,會和家屬表示有不認識的人在家裡、現在住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覺得電視上的事件是事實和鏡中自己的影像是別人等。
行為障礙:攻擊-多半是被他人制止不適當行為的被動反擊;睡眠障礙-腦部生理時鐘失調,加上體能活動及社交參與減少;重覆現象;飲食改變-貪食,忘記已吃過東西又吃,或是下視丘飲食中樞退化;病態收集-蒐集品項可能和失智程度相關,從有價值物品慢慢變成無關緊要的東西;迷路、漫遊。
BPSD往往是合併生理、心理與環境等因素交互導致,一般會先以非藥物的治療為先。當罹病時,尤其是突發的症狀,首先要了解起變化的時間點,接著去探究當時是否有變動,包含身體狀況、患者的需求未被滿足、用藥的改變、壓力事件的有無、與照護者間的互動或更換照護者等,找出原因後予以移除。
而面對失智者的態度,非難的語氣只會增加彼此間的憎惡和煩躁,讓病人更為不安、恐慌或生氣。像是患者對妄想和幻覺堅信不移時,不必正面爭執其真實性,也不必附和,而是同理其當下的感受,耐心解釋其他人並無這些感應或念頭,再利用其他活動或話題轉移。對於長者辦不到的事情不責備,而做得到的事情給予稱讚,讓長輩情緒維持平穩,提升活動動機,增加信心。若BPSD干擾程度嚴重,甚至危及安全,則需與醫師討論其他治療手法。
失智症中心成立提供跨領域團隊照護
桃園長庚成立失智症中心多年,由神經科與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個案管理師等組成跨領域團隊,從多方面向提供病人整合服務。針對輕度失智病友規劃的瑞智學堂,定期舉辦團體保健活動,透過像認知訓練、肢體律動、藝術創作、情緒支持等非藥物的介入治療模式,減緩疾病所帶來的衝擊。而籌備多時的失智症個案日間照護中心–長智園,亦於2016年底正式啟用,從環境設置到活動安排,依個案不同之生活背景以及病情嚴重度作考量。期盼能透過白天專業的照護,同時協助個案提升生活品質與減輕照顧者壓力。
照顧者也需被技持及喘息的空間
陪伴失智症患者的漫漫長路需要醫療團隊合作,無論是家人間相互支援,讓照顧者適時保有喘息的時間與空間,或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必要時向外尋求相關的協助與諮詢。從與他人分享照護經驗或感受裡,獲得事半功倍之效,自己的情緒也能間接被支持著,讓整個照護過程更加順利。
         
 
封面故事
睡眠精神醫學∼失眠睡不著!
男性精神醫學∼男性也有憂鬱和更年期?
精神醫學的絕地武士∼電痙攣治療
邁向「瑞」智之路∼阿茲海默氏症
新聞紀要
靜脈曲張可能產生栓塞嚴重併發症!長庚醫院研究榮登國際醫學頂級
配對成功!基隆長庚協助肝癌病人換肝重生
聽力診療服務新紀元∼林口長庚設置「人工耳蝸暨聽語診療中心」
為何我們需要人工生殖技術?試管嬰兒寶寶是現代不孕家庭的福音
特別報導
麻疹衛教二三事
社服園地
活動花絮
心靈點滴
我在安寧團隊的日子
中醫報導
男性不孕症 精子向前衝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本月主題
精神醫學三十年來的演進
社會公益
長庚推動「兒少保護」等五大公益專案 鼓勵員工提出專案擴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