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卷第七期 106年7月1日發刊
糖尿病足防治指引專刊
發燒卻沒別的症狀∼嬰幼兒泌尿道感染
◎台北長庚兒童內科主治醫師 顏大欽
  人體泌尿系統包括兩個腎臟(過濾尿液)、兩條輸尿管(將尿從腎臟送到膀胱)、膀胱(儲存尿液)和尿道(將尿液從膀胱中排出)。正常狀況下,細菌通常不存在這些泌尿道系統。當細菌由尿道口上行或由血液進入膀胱或腎臟造成感染時,統稱為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腎臟感染是泌尿道感染中最嚴重的一種,常引起發燒,如果不儘快治療,感染可能會永久地損傷腎臟,甚至導致高血壓和腎衰竭。
  大多數泌尿道感染原因,是由大腸桿菌(E.coli)細菌引起,這些細菌通常在糞便中發現,可以從肛門口感染到尿道並進入膀胱或腎臟。 
  嬰幼兒有以下因素時,較高機會得到泌尿道感染:(1)年齡小:1歲以下男孩,4歲以下女孩。(2)未割包皮:未割包皮的男孩風險高出4∼10倍。(3)長時間使用導尿管。(4)尿道發育異常。(5)膀胱無法正常排尿。(6)泌尿道感染病史。
  泌尿道感染症狀取決於孩子的年齡及侵犯的部位,兩歲以上的兒童可能有下列症狀:(1)小便時疼痛或灼熱。(2)經常需要排尿(頻尿)。(3)下腹部或背部側面疼痛。(4)發燒(高於100.4℉或38℃)。
  兩歲以下兒童可能包括以下一個或多個的症狀:(1)尿液有臭味,小便變得混濁。(2)發燒,可能是唯一的症狀,尤其是一歲以前的嬰兒。(3)嘔吐或腹瀉。(4)哭鬧或躁動不安。(5)胃口變差,體重不增。
泌尿道感染診斷
  尿路感染若延遲治療會增加腎臟損傷的風險,滿月後一歲前的嬰兒,發燒沒症狀,一定要先排除泌尿道感染,懷疑時要做尿液細菌培養結果來確定診斷。
尿液檢測
  包括常規檢查及細菌培養,常規檢查可以檢驗出小便中白血球是否增加,也就是所謂膿尿,常規檢查約1∼2小時就可以知道結果,90%的泌尿道感染有膿尿現象,有膿尿可以先初步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因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膿尿,所以還要做尿液細菌培養結果確診,一方面先使用經驗性抗生素治療,細菌培養結果需要等待48∼72小時,除確定診斷外,可以知道哪種抗生素效果最好,幫助醫師做抗生素的選擇。
尿液收集
  嬰幼兒不會自己控制解尿,可以使用尿袋收集尿液,進行常規檢查。疑有泌尿道感染時,國外通常再用細的無菌導尿管放入膀胱,取出尿液做細菌培養,不鼓勵尿袋收集尿液用於尿液培養,因為培養結果可能不準確,國內國情不同,父母較難接受嬰幼兒插導尿管取出尿液做細菌培養,所以目前還是以消毒後貼尿袋,收集尿液做細菌培養為主,此方法容易受到污染,一定要消毒乾淨,避免皮膚和大便的汙染,盡速送至檢驗室做檢查,較小嬰兒有時候可以用恥骨上抽膀胱尿液方式來得到尿液採樣,會自己控制解尿的兒童,可以將中段尿(解尿前面不要)的小便排入無菌杯中來收集尿液。
腎臟超音波
  發燒而懷疑有泌尿道感染的嬰幼兒,會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評估腎臟發炎程度及是否有尿路構造異常,作為診斷治療參考,超音波使用聲波來產生腎臟影像,檢查過程簡單無傷害性,通常不到30分鐘;若治療反應不好,腎臟超音波有特殊異常或反覆泌尿道感染兒童,可能需要安排進一步檢查。
排尿性膀胱尿道影像檢查(voiding cystourethrogram,VCUG)
  VCUG是一種X光檢查,可以呈現膀胱和尿道構造的輪廓,及診斷是否有膀胱輸尿管尿液逆流入輸尿管或腎臟;泌尿道感染的嬰幼兒25%∼30%的機率有潛在的尿液逆流,逆流會增加下一次泌尿道感染機會。並不是所有泌尿道感染的嬰幼兒均要做VCUG檢查,有下列情況時建議安排檢查:(1)反覆泌尿道感染。(2)第一次泌尿道感染且腎臟超音波有異常(水腎等)。(3)第一次泌尿道感染且有不典型或複雜型臨床表現(抗生素治療發燒超過48小時、敗血症、腎功能惡化、培養出非大腸桿菌的細菌等)。VCUG大多安排在感染控制穩定後才做,檢查需要大約1∼2個小時,過程是將適合兒童大小的導尿管放入孩子膀胱。通過導管將顯影劑放入小孩的膀胱,在排尿前後會照X光,檢查是否有逆流或構造問題。
  其他影像檢查如核子醫學、電腦斷層由醫師依病情決定是否需做檢查。
泌尿道感染治療
  泌尿道感染一般是因細菌所引發,抗生素對於細菌有很好殺菌效果,原則先使用經驗性抗生素來做治療,一方面等小便細菌培養結果,一來確定泌尿道感染的診斷,也可以依照細菌對於不同抗生素的敏感度,作為換藥或口服藥物的參考。
  超過2月大的嬰幼兒,若吃藥不會嘔吐,病情也不嚴重時,可以先考慮口服抗生素,但有下列情形,仍建議住院接受靜脈抗生素治療:(1)小於兩個月嬰兒。(2)有敗血症現象:活動力變差、胃口變差、小便減少等。(3)免疫缺損病人。(4)嘔吐或是無法口服餵藥。(5)無法門診追蹤。(6)口服抗生素治療24小時反應不好,反覆發燒或惡化。(7)醫師認為需要時,有發燒的泌尿道感染,建議靜脈注射加口服抗生素至少10天療程,沒有發燒的膀胱炎,治療3∼5天,抗生素要按時使用且完成療程。
  住院靜脈注射抗生素,若反覆發燒超過48小時,就要考慮是否有抗藥性菌種,要調整抗生素,或檢查評估是否腎臟感染嚴重或化膿,還是合併其他疾病。
泌尿道感染的預防
  尿路感染的嬰幼兒,約8∼30%的機會再發生尿路感染,通常發生在六個月內且常見於女孩子。曾有感染的嬰幼兒若發燒而沒有明顯症狀,可以建議醫師是否檢驗小便,看有沒有泌尿道感染復發,反覆的泌尿道感染會造成腎臟持續性的傷害。
  有膀胱輸尿管尿液逆流的兒童,按照逆流的嚴重度,醫師會觀察或給予適當的預防性抗生素避免泌尿道感染復發,因為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大多來自肛門口附近,平時預防尿路的感染的建議如下:注重尿布區尿道口局部的清潔衛生,解大便後尿布要盡速更換,清潔紙擦拭的方向是由前往後擦,避免把肛門口的細菌帶到尿道口,盡量補充足夠的水份,避免憋尿,治療孩童便秘問題,有助於預防未來的尿路感染。
  泌尿道感染很常見於嬰幼兒,常只有發燒沒有任何症狀,建議要做尿液檢查評估,如果高度懷疑泌尿道感染,必須及早使用抗生素及注意反應,需要時,要住院做靜脈抗生素治療,使用抗生素要完成一個療程,必要時要檢查排除尿液逆流,治療若24∼48小時內退燒,預後都很好。
         
 
封面故事
發黑的肢端∼淺談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糖尿病足部感染
糖尿病足之傷口照護與預防
談足部輔具與鞋具對糖尿病足潰瘍的減壓與預防治療
糖尿病足之外科治療
新聞紀要
服務正能量∼林口院區表揚2016年院長信箱績優人員紀實
臺北世大運與林口長庚攜手∼打造國際級的選手村醫療服務
106年度上半年度長庚體系榮譽事蹟彙編
中醫報導
糖尿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擺脫先甘後苦的人生
中醫在運動醫學的角色
病人安全
定期檢視藥物,處理廢棄舊藥很簡單
飲食營養
糖尿病患者傷口的營養照護
白話醫學
落實雙向轉診制度∼轉介護理
閃腰
兒童醫療
發燒卻沒別的症狀∼嬰幼兒泌尿道感染
人物側寫
傳承的長河∼葉森洲副院長專訪
本月主題
糖尿病足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