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部感染 |
 |
◎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洪士淵 |
 |
 |
 |
「30號鄧先生∼」 鄧先生在家人的幫助下,坐著輪椅進入診間。推著他進來的女兒急切的問:「醫生你好,上個週末我看到我爸走路怪怪的,問他怎麼了?他都說沒事,我強迫他把腳給我看,才發現他的腳腫腫的,還有小傷口,沒想到隔了幾天,我再看的時候,傷口的邊邊已經有點變黑,能不能請你幫忙看一下?」 細問之下,病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大約十年,平常都在附近的小診所就醫。平常就沒有在家監測血糖,問起診所抽血的各種數據,也是一問三不知。至於怎麼受傷的,病人說:「大概是抓的吧!我也不知道。」 病人在女兒與護理師的幫忙下,脫下涼鞋,打開覆蓋的紗布。紗布一打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約3公分的傷口,邊緣發黑,但是在傷口的外圍是有點泛白的皮膚,更外圍的部分,則是又紅又腫的腳。泛白的部分摸起來偏軟,而紅腫的地方觸手卻是冷冰冰的,讓人看了也忍不住心裡一涼。 「你好,你的這個傷口看起來雖然沒有很大,但是摸起來裡面已經化膿了,所以這裡白白的,就像是以前我們長青春痘一樣。但是這個問題比青春痘嚴重很多,我建議你等一下就去辦住院,接受後續的檢查跟治療。」邊比邊說的同時,映入眼簾的是憂心如焚的病人女兒,還有,滿臉狐疑的病人。 「哪有那麼嚴重,我有糖尿病,傷口會比較慢好是正常的,你開個藥給我回去自己擦就會好了啦!」病人義正辭嚴地用一種「我得糖尿病的時間比你當醫生時間還長」的語氣為自己辯護,完全無視旁人的憂心忡忡。 其實,雖然「糖尿病病人的傷口會比較慢好」已經是一個普遍的認知,但是這句話卻讓許多醫師與學者花了許多的時間,背後的複雜機制直到今日都還沒有完全解答。而糖尿病足部潰瘍的難以控制,也有部分嚴重到需要截肢。 糖尿病足潰瘍之所以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起因常常是初期沒有控制好糖尿病,而隨著罹病時間的延長,就開始出現一個接一個的併發症,包括會讓我們容易忽略易造成傷口的神經病變,以及影響傷口癒合的周邊血管病變,加上血糖控制不好也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而誘發感染,使得糖尿病足可謂集各式併發症之大成。因為神經病變的關係,許多病人並不會感覺到疼痛,加上疾病的初期感染尚未蔓延至全身,所以沒有出現發燒等症狀,更讓許多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患者覺得「會比較慢好是正常」,直到症狀變嚴重或是身邊的家人發現,才半推半就的被帶來醫院。而這個時候傷口可能已經漫延數週甚至數月,讓感染肆虐了這麼久,即使是在醫學中心治療,往往也讓人感到相當棘手。 糖尿病足部感染是許多合併症(如神經病變與周邊血管病變)累積的後果,除了嚴重度比一般單純的蜂窩性組織炎高出許多之外,往往也容易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像是中風、冠心症或是糖尿病腎病變,增加控制病情的困難度。慢性傷口感染經過一段時間,可能從原本的局部感染慢慢擴散,開始出現傷口分泌物增多或是皮下膿瘍,嚴重的話,也可能往更深處侵犯到骨頭,變成需要治療更久的慢性骨髓炎。除此之外,足部感染的時間往往長達數週,感染的菌種更是複雜難以預測,從皮膚感染常見的格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到毒性較為猛烈的格蘭氏陰性菌(如:惡名昭彰的綠膿桿菌),甚至是會讓傷口散發腐敗惡臭的厭氧菌。所以面對這樣複雜感染的傷口,當然不是「開個藥回去自己擦就好了」這麼簡單。 糖尿病足感染的治療,會因病情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像是輕微的感染,外觀紅腫的範圍小於2公分且足部血液循環正常,在門診可藉由適合的換藥方式或服用口服抗生素得到改善。但如果感染嚴重導致產生許多分泌物、或紅腫範圍擴大,甚至出現全身性感染的症狀,如:發燒、心跳過快、呼吸短促等,此時就需要住院接受治療。治療的方式除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之外,也需經由外科醫師透過手術清創的方式把已經壞死的組織移除,同時採取檢體做細菌培養,並根據培養的結果調整抗生素使用。如果病人同時合併有周邊血管病變等併發症,建議在住院中盡快處理。所以嚴重糖尿病足感染的病人,常常需要數週甚至數個月的治療才有辦法出院。 糖尿病足部感染的嚴重度,往往會因為輕忽而被低估,並不是有糖尿病,傷口就理所當然的視同一般人一樣。因為疾病的表現通常跟一般感染相比也比較不典型,建議還是需要有經驗的內外科醫師評估。 經過苦口婆心的勸說及女兒的堅持下,病人心不甘情不願地辦理住院。住院當天就開始發燒,抽血也出現白血球跟發炎指數同時上升的典型感染表現。除了馬上給予抗生素之外,住院醫師為了避免感染擴散,也大膽的劃開傷口引流膿液,流出來的東西顏色就跟綠豆湯一樣! 其實,糖尿病足部感染是一個容易被忽略及低估的敵人,病人往往不會有發燒或是疼痛等急性症狀,因而失去了早期治療的契機。所以除了平時控制好自己的血糖之外,也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足部保養,檢查有無足部變形或是傷口的形成,這才是重要的保健之道。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中醫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白話醫學 |
 |
 |
兒童醫療 |
 |
 |
人物側寫 |
 |
 |
本月主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