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該看中醫嗎? |
 |
◎台北/林口/桃園長庚中醫針傷科醫師 許惠菁 |
 |
 |
 |
中醫有在看癌症嗎? 台灣人信賴中醫治療,有愈來愈多的癌症患者選擇以中醫來治療他們的不適症狀。健保署自2009年起針對癌症住院接受放療、化療、手術的患者提供中醫會診,透過針灸、推拿及中藥等,減低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的部分副作用。在研究證據的基礎之上,今年起,全民健保針對乳癌、肝癌,且領有重大傷病,手術後一年內或放化療(含標靶治療)治療期間的門診患者,給付中醫針灸與藥物等治療,相信會有更多的患者受惠。不僅台灣,近20年來,針灸應用於癌症輔助治療在國際上受到廣泛的注意及研究。美國許多著名的癌症中心(例如M.D.Anderson Cancer Center)紛紛將針灸和其他輔助療法納入,跨科際整合癌症團隊醫療已逐漸成為趨勢。 一打化療就虛弱沒元氣,中醫怎麼看? 每個人化療之後反應不同,中醫認為,化療後疲倦的原因很可能是氣血有所虧損。如果再加上食慾不振、營養缺乏、體重下降過多、白血球或血小板不足,那麼真的是難以長期抗戰。嚴重的副作用,除了干擾日常生活、影響生活品質、造成身心俱疲,減低病人接受後續治療的意願與勇氣,還可能使得患者無法順利做完療程,進一步提高癌症的復發或擴散的風險。其中,癌症患者在接受西醫治療時,過快的體重下降是一項不好的預後指標,如果沒有妥善處理,會進一步發展成惡病質,而近年來,癌症死亡與惡病質有愈來愈高的相關性。 中醫認為,生病前每個人體質基準不同,接受同樣的化療或放療,會有嚴重程度不一的副作用產生。中醫看到人體的氣血與經絡狀態,會評估食慾不振的原因是否是經過化療後造成的脾氣虛衰?精神萎靡是不是因為長期飲食不夠造成氣血虛損?或者因為焦慮、敏感、沮喪,睡眠品質大不如從前?中醫看到人體臟腑內病理產物的產生,是否是「虛熱」耗損精神體力?經過中醫師的診斷,針對每位患者當下的狀態,設計個人化的處方治療。 哪個階段可以找中醫? 癌症放療、化療期間或手術後,常見許多不適症狀。針灸,則是透過刺激穴位,調和陰陽氣血、疏通經絡,達到扶正祛邪的治療目的,提升機體的免疫功能,使得癌症患者體力恢復較佳的狀態。國內外研究指出癌症患者有以下情形者,選用針灸是有益且推薦的:藥物控制不佳的癌症疼痛、化療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疲倦、手術麻醉後或化療後嚴重的急性期嘔吐、頭頸鼻咽癌病人放射線治療造成的口乾、吞嚥困難等。對於癌因性疲憊、食慾不振、失眠、噁心嘔吐、放療後皮膚炎、口角炎、白血球或血小板低下等,國內外文獻與臨床案例顯示,中藥的使用也是有幫助的。在疾病的路上,多了中醫療法,等於是多了一道守護平安的法寶。(附表) 中醫預防癌症的秘訣是? 除了規律作息、健康飲食、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及我們無法避免的遺傳因素之外,中醫特別重視情緒跟疾病發生的關聯。例如長期壓力累積、鬱怒壓抑,會造成中醫說的「肝氣不舒」,間接地「肝郁克脾」進而影響脾胃功能,造成人體氣機不暢、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痰、瘀等病理產物相互搏結,加重發病的危險因子,日積月累發展成腫瘤。中醫強調「治未病」,如果在還沒有造成疾病的時候,就讓身心狀態達成平衡,便能防患於未然。這點,對於預防癌症或預防癌症復發同等重要。 針灸安全嗎? 在合格醫師的操作之下,使用無菌技術與適當的針刺安全深度,針灸並不會帶來明顯的副作用。國際上認為,針灸是一種相當安全的治療項目。常見副作用如滯針、彎針等,常因緊張而引起肌肉痙攣,使肌肉纖維組織纏繞針身所致,只要患者在針灸時放鬆心情,並遵從醫囑在留針時不自行挪動身體、四肢、改變姿勢,即可以大幅降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甚至能避免讓針往內深入到重要器官,例如造成氣胸、刺傷內臟等相對少見但嚴重的副作用。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白話醫學 |
 |
 |
兒童醫療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