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卷第五期 100年5月1日發刊
林口長庚新生兒醫學中心專刊
溫柔的天使∼醫病關係的最佳橋樑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系癲癇科主治醫師 謝向堯
羅先生原本有帕金森氏病與癲癇。原本是因為癲癇復發而入院調整藥物,卻在用餐時忽然失去意識。經檢查後發現有蜘蛛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在急救後緊急插管送進加護病房,使用升壓劑維生。我見到了眼眶泛紅的羅太太,她是羅先生的第二任妻子,兩人未有小孩,與前妻女兒同住。
羅先生在顱內基底動脈有個動脈瘤,那應是造成突發性腦出血的原因,照經驗來說預後極差。在初次解釋病情時,女兒非常激動的表示無法接受,她說父親多年來除了癲癇之外沒有不適,為何忽然出血而昏迷?我解釋動脈瘤就像是炸彈,難以事先偵測,但一破裂往往造成毀滅性的傷害。我可以理解家屬的震驚與錯愕,所以對於這類氣憤不諒解的言論,也可坦然面對;而這樣的情境卻時常在加護病房上演。
羅太太的言語間表露著「救到底」的心情,我在解釋時,很小心的建議她考慮放棄某些急救措施,並請護理師(過去俗稱的「護士」)協助安撫她的情緒。經過多日來護理師的開導,家屬對患者可能不醒的狀況已較釋懷,只是對於是否應積極搶救仍無共識。
那早,羅先生的瞳孔放大了。我告訴羅太太,患者的瞳孔放大,表示腦幹受損更嚴重;她的心情更沉重了。那時羅太太已經決定放棄心肺復甦,但對其他藥物仍存有期望。後來護理長告訴我,她去安慰羅太太時,羅太太問她:「瞳孔放大是什麼情形?」於是護理長指著自己眼睛,然後撥開羅先生眼皮讓她看看兩人瞳孔的差異。聽到這事我恍然大悟,一直以來我以為解釋已經夠詳細,但有時家屬仍不太能理解醫師口中「病情變差」的實際涵義,我需更白話的讓家屬知道,有些情形再搶救下去只是徒勞無功,並且試著放手。
接下來3週,羅先生病情就靠藥物支持著。於是我找羅太太商議,請家屬開始考慮一旦羅先生撐過來了,長期照顧該怎麼辦?這時羅太太才認真考慮現實問題。她愁容滿面的告訴我,萬一要長期照顧昏迷的先生,她無法負擔…遲疑了好久,吞吞吐吐冒出一句:「那能不能把維生系統撤掉?」
這是很尷尬卻真實的心情轉折!儘管讓人錯愕,卻不意外。我說已經裝上去的呼吸器等維生設施無法撤除掉,但我們可以考慮,萬一病情持續惡化,藥物就別再加量了!因為不僅無法回天,更可能造成諸多併發症;家屬商議後決定不再加藥。
再過了一星期,羅先生終究因神經功能逐漸衰退而在加護病房去世。家屬儘管有不捨,仍對每天陪伴的護理師們表達了由衷的感謝。
很多時候家屬常覺得與醫師的距離太遙遠。他們把醫師當做生死的判官,有時也不敢發問,這時白衣天使扮演了潤滑的角色。她們不會讓家屬感到壓力,只有溫柔的關心;家人的擔憂抱怨,甚至經濟狀況,都比較願意向護師傾吐。我常可以由護理師口中得知家屬的想法,再依個別情況來決定解釋病情的口吻。同樣一個重症,有些人在醫師的說明後能堅強面對,有些則是黯然接受甚至幾近崩潰;我們希望針對個別情況,就誠實告知病況與體諒家屬心情之間,取得平衡點。這一點,護理師居功厥偉。
護師們是醫病關係中沉默卻重要的一環。她們比醫師更能體會病家的心情轉折,比醫師更能和病家做朋友。她們用專業與耐心讓醫療過程更加圓滿,沒有她們不行。(本文原刊登於民國99年5月11日 聯合報醫藥版「心頻道」專欄。僅以本文向護理人員致敬) 
         
 
封面故事
守護小小生命,創就遠大未來
高危險娠新生兒轉診的守護神∼林口長庚新生兒科外接團隊
用愛孕育 巴掌仙子∼早產兒整合性照護
呼吸治療師∼用專業守護您的寶貝
早產新生兒出院後衛教中心的追蹤
新生兒科團隊之一∼新生兒外科的回顧與展望
包羅萬象的兒童健檢中心∼健兒門診
迎接新生命,提供優質的完全照護∼林口長庚嬰兒室
在早產兒照護中看見生命的奇蹟
職能治療師在新生兒早期療育的使命與角色
新聞紀要
2011兩岸高等護理教育高峰論壇紀實
2011年高雄長庚醫院植樹節活動紀實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紀念銅像揭幕典禮紀實
建國100年全國志願服務研討會∼「志願服務法」立法10週年回
醫療時論
「請叫我護理師」正名運動∼看台灣最受信賴行業與護士荒
醫學報導
感冒不會好 可能是氣喘
養生文化村報導
尊嚴的退休生活
病人安全
「跌」停板∼預防住院兒童跌倒
我心深處
溫柔的天使∼醫病關係的最佳橋樑
增刊目錄
「森」日快樂 「森」愛長庚
「2010青海之心」隊醫的義診紀行
不一樣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