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卷第五期 100年5月1日發刊
林口長庚新生兒醫學中心專刊
新生兒科團隊之一∼新生兒外科的回顧與展望
◎林長庚兒童外科主治醫師 賴勁堯
早期台灣醫界尚不能照顧脆弱的小嬰兒時,對不幸需要手術的小生命,醫師多半束手無策;即便有能力手術,在面臨龐大的醫療費用時,也會讓許多父母感到天人交戰,最後選擇放棄治療。隨著科技進展,新生兒科醫師對高難度疾病的掌握愈來愈好,同時專業的兒童外科醫師也投入到治療的陣容。婦產科醫師能提早偵測出先天病變,並先照會外科,及早提出治療計劃;在開刀房裡,有專精於兒童麻醉的麻醉醫師;手術時,有針對新生兒手術的精緻器械;手術後,有對這類小朋友的專業護理照護;全民健保使得家人不再需要負擔高額醫療費用。這些來自醫療團隊的專業分工、生物科技的突飛猛進與社會福利保險,使得我們能夠成功處理許多困難的案例。
長庚兒童醫學中心一直是台灣新生兒手術案例最多的醫學中心之一,我們藉此提出近年來幾個重大疾病的臨床處理經驗,與大家分享這些進步。
先天性橫膈膜疝氣
先天性橫膈膜疝氣是因為在胚胎時期,腹腔和胸腔之間的橫膈膜發育異常產生缺口,腹腔內容物擠入胸腔而壓迫到同側的肺,使得肺部無法在胚胎期正常生長。這種異常疾病會發生漸進性呼吸窘迫。隨著病嬰開始呼吸,吞入的空氣進入腸子,使得胸腔內的腸子愈脹愈大而壓迫縱膈腔,甚至對側的肺。胸部X光檢查可以診斷橫膈膜疝氣(圖一)。手術的方式是直接縫合橫膈膜缺口(圖二);如果缺口太大,則用人工肌膜修復。過去合併肺動脈高壓的先天性橫膈膜缺損者死亡率極高,近年本院呼吸治療有長足進步,呼吸器的調整配合一氧化氮(NO)的使用,死亡率已大幅降低,目前存活率超過90%。若無合併肺動脈高壓而且體重較重的小孩,甚至可以用胸腔鏡手術修補,避免傳統手術不美觀的傷口。
無肛症
無肛症是指新生兒沒有正常的肛門開口。它包括一般人所謂「沒有屁眼」和肛門開口位置異常(會陰 管)的病例,發生率大約1/5000。會陰 管病例往往出生數日以內,就可以手術矯正。其他類型大多要先做人工肛門,先由腹部拉出大腸造口,由此處暫時解便,等待2∼4週,可由屁股處進行直腸肛門成形手術。成形手術完成後肛門經過擴肛,等待傷口穩定時,才將人工肛門關閉。無肛症術後最大的問題是便秘或滲便(失禁)。低位無肛症較少有失禁,約2/3有便秘,大部分會隨小孩子長大而改善。高位無肛症病童約50%有大便失禁。本院兩次承蒙國際知名的無肛症大師Alberto Pena教授蒞院做示範手術,並派出醫師與護理師至美國學習完整的腸道管理照護計劃。現今不只高難度的泄殖腔畸形已經可以順利解決,對無肛症術後遺留的排便障礙也有系統性的完整照護,利用藥物、灌腸或附加手術,使病人維持一天一次暢通的排便,大幅改善長期生活品質。
巨大結腸症
先天性巨結腸症是指大腸缺乏神經節,以致無法調節大腸進行正常的排便活動。新生兒之中約有1/5000會罹患此病,3/4的病嬰僅直腸和乙狀結腸受影響(短型巨結腸症);其他1/4則牽涉下行結腸,橫行結腸,上行結腸甚至小腸一部分也缺少神經節(長型巨結腸症)。罹病的嬰兒在24小時內無法順利解出胎便,而且腹部會逐漸脹大;也有人一開始症狀較輕微,只有間歇性便秘,症狀逐漸嚴重,診斷時常已經2∼3歲了。醫師如果懷疑巨結腸症,會安排大腸X光檢查,以確定牽涉的大腸範圍有多長。檢查如果符合巨結腸症,會進行直腸切片檢查,以確定缺乏神經節的診斷。
治療的原則就是將缺乏神經節的結腸切除,再將含有正常神經節的結腸拉到肛門縫合。如果是短型巨結腸症,可以直接由肛門做直腸剝離切除術,將無神經節段結腸切斷由肛門拉出切除,並將正常之結腸吻接於肛門,避免腹部手術。長型巨結腸症,我們利用腹腔鏡可以一次完成切除病灶並將正常之結腸吻接於肛門。相較於傳統手術,腹腔鏡的優點有:避免人工肛門造口及其可能之併發症、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術後腸道功能恢復較快住院日短、減少腸沾黏及其可能之併發症、美觀幾乎不留疤痕。
手術後,父母要面對長期的後遺症。雖然寶寶能享受正常的人生,但是大多數的病例手術後或多或少有滲便現象。術後最初幾週每日解便次數可能多達十餘次,以後逐漸減少次數。但即使上小學的年齡,仍可能不時會漏便在內褲上(每月幾次不等)。這種現象可以藉飲食控制、養成解便習慣及灌腸解決。通常病人長大後都能忍受極少的不便,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腹裂畸形與臍膨出
先天腹壁缺損很罕見,它會導致腹部臟器膨出或是外露,因此外觀上很嚇人。由於有腹部臟器膨出或是外露,產前超音波大多可以事先偵測出來,因此懷孕的媽媽會面臨「要不要留住這個孩子」的問題。
臍膨出的發生率約萬分之一。它是位於臍部,而由透明薄壁而無血管的囊膜包圍著膨出的腸子。臍膨出約50%的病嬰合併有其它器官系統的異常,以消化道系統異常最為常見;另外還可能合併有 19.5%∼32%的心臟血管系統異常;15%∼33%合併染色體的異常等等。手術治療方面,通常臍膨出腹壁缺損直徑在5公分以下時,可以將囊膜切除,將腹壁縫合。本科不只單純閉合腹壁,同時會將臍帶做整形,日後能有外觀較為正常的肚臍。
腹裂畸形的發生率約三萬分之一。它是腹腔內容物直接從前腹壁的缺損處溢出體外(圖三)。而溢出的腸道多顯示有腸壁水腫,腸沾黏、膨脹、顏色呈棕褐色和由纖維蛋白所覆蓋。手術治療可以試著將腸胃道推回腹腔來關閉腹部缺口(圖四)。如果不成功,可以人工腹膜來治療。適當的保留臍帶,未來肚臍外觀會較為正常。手術後支持療法包括呼吸器的使用、抗生素的給予、水分及電解值的補充等等。由於腸胃道浸泡在羊水中過久而顯得水腫、沾黏、膨脹,通常需要兩週或更長的時間來等待腸胃道的蠕動恢復。
目前本院腹裂畸形病嬰的存活率,超過95%。大部分小孩的成長發育,與正常人無異。80%以上患者,可以用一次縫合來關閉臍部的異常。新生兒麻醉的進步、早期合併異常的診斷、術後新生兒照顧的進步、呼吸治療的改進和靜脈輸液營養的進步等等,已經使病嬰的生存率提高。因此當媽媽發現有這個問題時,應仔細選擇有豐富經驗的醫學中心,由醫師提出評估建議,再決定選擇如何治療。
危機與展望
台灣近20年來新生兒出生率從每千人有49.97個新生兒(1951年)掉到每千人只有7.2個新生兒(2010年)。每年新生兒出生人數從42萬7千(1963年)掉到16萬人(2010年)。加上產前超音波已經能偵測許多先天畸形,父母親往往選擇放棄罹病胎兒,重新懷孕。新生兒手術在許多醫院,已經成為罕見手術。經驗的匱乏就可能使手術的品質下滑。另一方面,各種科技的進展,卻又使得我們能處理更複雜、更棘手的病人。站在2011年這個分水嶺上,除了感謝所有從事新生兒照護的同仁外,也希望政府能妥善擬定人口政策,避免人口過度老化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 
         
 
封面故事
守護小小生命,創就遠大未來
高危險娠新生兒轉診的守護神∼林口長庚新生兒科外接團隊
用愛孕育 巴掌仙子∼早產兒整合性照護
呼吸治療師∼用專業守護您的寶貝
早產新生兒出院後衛教中心的追蹤
新生兒科團隊之一∼新生兒外科的回顧與展望
包羅萬象的兒童健檢中心∼健兒門診
迎接新生命,提供優質的完全照護∼林口長庚嬰兒室
在早產兒照護中看見生命的奇蹟
職能治療師在新生兒早期療育的使命與角色
新聞紀要
2011兩岸高等護理教育高峰論壇紀實
2011年高雄長庚醫院植樹節活動紀實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紀念銅像揭幕典禮紀實
建國100年全國志願服務研討會∼「志願服務法」立法10週年回
醫療時論
「請叫我護理師」正名運動∼看台灣最受信賴行業與護士荒
醫學報導
感冒不會好 可能是氣喘
養生文化村報導
尊嚴的退休生活
病人安全
「跌」停板∼預防住院兒童跌倒
我心深處
溫柔的天使∼醫病關係的最佳橋樑
增刊目錄
「森」日快樂 「森」愛長庚
「2010青海之心」隊醫的義診紀行
不一樣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