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用藥安全 |
 |
◎桃園長庚中藥局組長 江睿玲 |
 |
 |
 |
中醫自古以來即以穴位敷貼來治療疾病,所謂穴位敷貼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藥物療法的結合治療,以藥物的溫熱刺激穴位,達到調節經脈,治療及預防疾病的效果。中醫以穴位敷貼用來治療疾病範圍非常廣泛舉凡內科的感冒、肝炎、氣喘、高血壓、胃腸道疾病及糖尿病等,外科的關節炎、腰椎病及骨骼組織發炎等,以及婦兒科的調經、帶下症、小兒胃腸道疾病、小兒肺炎等,皆可以穴位敷貼來治療疾病,可以避免針灸引起的病人疼痛及恐懼,以及服藥的不便。 近年來三伏貼被用來治療過敏體質的病患所引起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它是遵循中醫「春夏養陽」的理論強調冬病夏治,利用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三伏天」,將中藥藥物貼在背部奇穴中的百勞、定喘,及太陽膀胱經的風門、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可依各醫師的治療經驗而有不同的穴位(如附圖),藥物對穴位產生刺激,再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以達到扶正祛邪、減緩過敏反應及改善過敏體質的效果。正因為三伏貼在近年較為風行,所以有民眾在使用三伏貼後會有不良的反應產生,大多數是皮膚不適的反應居多數。 三伏貼的組成各有不同,大多數為細辛、辛夷、白芥子、甘遂、甘草、延胡索、當歸、艾葉、麝香、冰片等中藥以薑汁糊成藥餅,其中如白芥子、甘遂、麝香、冰片等對皮膚本來就具有刺激性,再加上三伏貼在人體必需貼足2至4小時不等,有不少病患在敷貼處會過敏甚至於起水泡,所以在接受三伏貼前應先進行皮膚測試以確保用藥安全。 三伏貼雖然是經由皮膚貼達到療效,與一般口服中藥用藥途徑不同,但在使用時也有禁忌,如心臟病、高血壓、發燒和咽喉發炎者、重度肺氣腫、孕婦及一歲以下幼兒不宜。尤其是三伏貼的病患大多為過敏體者,有時在治療過療中也會產生全身性的過敏反應。對於病患的特殊體質有些醫師提出處方的修正方式,如加上西洋參及紅棗減少過敏,或是對於燥熱體質者加入黃連降低病患不適,兒童有時會加上麻黃及肉桂。 病患使用三伏貼後必需給予完整的衛教,才可預防及減少不良反應產生,基本的衛教有下列幾點: 一、穴位敷貼後,大部分的人會有局部發紅、發癢及輕微燒灼感,屬於正常現象,不必太過擔心。 二、敷貼後不要劇烈活動,以免藥物脫落。 三、一般敷貼時間成人每次貼2∼4小時,兒童貼0.5∼2小時,因個人膚質不同,有的會有輕微發泡的情況發生,如局部有灼熱感或疼痛時,可提前取下。 四、若因固定貼布較黏,建議小心慢慢撕開,避免太大力,造成兒童皮膚疼痛。 五、於敷貼期間鼓勵增加水份攝取,敷貼治療期間冰冷食物減少攝取。 六、若臨床上有病患敷貼時間過久,造成皮膚有水泡發生,應儘量不要將水泡弄破以免因傷口造成感染。 七、敷貼處有傷口或水泡最好保持患部乾爽清潔,水泡可使用一些具有鎮靜舒緩的外用藥品塗抹,如有磨擦的部位可貼上隔離的藥用貼布:傷口處應做好防護隔離的措施,傷口如有紅腫化膿及疼痛情形,應立即就醫。 因三伏貼的處方每個醫療院所有所不同,所以在治療前要請教中醫師,就個人的體質及疾病情形整體評估,本身有慢性病病或是長期使用藥物的民眾更應要詳細告知醫師,以免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反而產生不良不應。 再者每年三伏貼的日期為農民曆上的三伏天即是在初伏、中伏和末伏這三天,所以每年的時間會有差異,提醒一般民眾,如使用後有皮膚不良反應病患,應視本身的情形延長治療的間隔,才不會加劇皮膚不適症狀。 目前三伏貼不屬於健保給付範圍,民眾需自費,一般建議為一年治療三次,每家醫療院所收費方式不同,有些以療程為主,有部份以次計費,價格200元至600元不等,但有些民眾在第一次敷貼後即產生皮膚方面的不良反應必中斷治療,所以在治療前最好先與醫師溝通收費及治療方式,以免產生糾紛。 三伏貼建議完整療程為三年,要施行的民眾也要有心理準備,在第一年的療效可能不如預期,要有耐心的連續三年治療,才有比較明顯的成效,除了藥物的治療外,病患也應由日常的生活保養來著手,如生活上應特別注意避免受冷的刺激,平時注意保暖,避免受涼。保持良好的體能,勿過度疲勞或熬夜,儘量睡眠充足,應積極做規律而漸進的運動,如登山、健行、跑步、韻律舞或打球,可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為佳。避免接觸過敏原為主要原則,居家環境避免塵蹣及化學刺激物質誘發過敏,應避免飼養寵物,如貓、狗、鳥、兔、鼠等,避免吸二手煙或處在空氣污濁的環境中。飲食上應注意寒涼性質食物包括瓜類、柑橘類、大白菜、白蘿蔔等,各種酒類皆為刺激之品亦應避免,禁食冷飲,日常保健與預防醫療相結合才是根本養生之道。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高雄院區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我心深處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