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魁副院長榮退訪談錄 二 |
 |
◎長庚醫訊執行編輯 林淑惠 |
 |
 |
 |
養生之道 宋副院長有何養生之道?他說:「現代人要購買健康,要找時間運動,力行333運動法,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130下,要常去郊外走走、爬山、接近大自然。」據婦產部的同仁說:「喜愛爬山的宋副院長曾登高一呼,把婦產部一大家子『拐』去爬山,大夥兒只知道要爬山,但沒想到是海拔一千多公尺的七星山。哈!哈!」親切、和藹的他將婦產部同仁視為一家人,「我永遠都記得,在忘年會(年底尾牙聚餐)時,宋副院長向我先生寒喧、問候,這讓我印象很深刻。」美娟秘書笑著與我說。 片石在心 長空不礙白雲飛 身為本院病人安全及醫療品質委員會主席的宋副院長,如何看待醫療糾紛?他說:「聖嚴法師曾說:『不幸發生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其中,最難的就是放下,傷害產生時尤其更難,從過去處理過的醫糾事件來看,我曾看過一些年輕醫師很可惜!一個不小心發生醫療爭議事件,又放不下,對醫學及對病人的熱忱就整個垮掉了!原本優秀、積極熱忱、滿懷理想的人變得非常消極、退縮且怕事,不敢實現理想而只想守成或退縮到安逸的狀態,其實要開創新局突破瓶頸,總免不了冒險。況且人生無常,不管技術好壞、職位高低都有可能發生不幸的事!」宋副院長感觸良多的說著。 「現代人比較容易翻臉,也較容易因觀點不同失去耐心,我們平日就要有好修養,也因情多難平,所以我們應該要管理好情緒,用心傾聽病人的無常之苦與生命之喜,懷平常心敬業執行醫術,以誠心和病人溝通,因為病人和醫師的資訊不對等,而病人對醫師要求越來越多,因此勉勵大家要有服務的熱忱,且要有團隊合作的精神,對自己不會且沒有把握的事要盡量和長官及同事請益。」這是宋副院長的金玉良言。 給後生晚輩的叮嚀 「回想我的老師在日據時代不受開業的利誘,滿懷熱忱的留在台大研究學問,而我們這一代帶著一股傻勁,來長庚闖天下,為了醫學的傳承與開創,所以要求醫師出國進修、設立醫學院及醫師升等制,勉勵大家在醫學上保有研究精神,因為這能讓你的醫學生涯走更長遠的路,Science make medicine far. 這理想是年輕醫師應該要保有的。但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並不強求每個人都要有這樣的理想,出去開業也是另一種選擇。」 「年輕人要有志氣及理想,第一要熱愛工作;第二要勤勉的學習及讀書;第三要享受運動及大自然;第四要幫助別人。要負責任、天天進步;多看、多吸收資訊、多唸書;多聽才能慎思明辨,才不會被錯誤消息誤導。」 政府應對少子化現象提出對策 少子化為當今國際共有的隱憂,依據美國非營利組織「人口資料局」指出,台灣生育率與澳門並列全球最低,平均只生一胎,身為資深婦產科醫師的他不禁要為國家的未來大聲疾呼,「奉勸大家有適當對象要早點結婚,希望政府補助不孕症夫妻做試管嬰兒,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針對不孕症政策,韓國有定額補助;香港有名額補助;財務狀況好的新加坡雖無政府補助,但每年政府會發給老百姓紅包,韓國、香港、日本政府都正視這問題。就像全球暖化的環保議題一樣,少子化是未來全球會面臨的隱憂,台灣高喊少子化隱憂,卻沒有實際的政策改善,健保經費都大量挹注在癌症和慢性病等重大疾病上,政府應該定額補助人工生殖的費用,我們過去和國建局建議過,但他們認為不孕症人數畢竟是少數,不願真正面對,世界衛生組織已視不孕為疾病,但國內健保制度卻不補助,雖然目前政府補助大家生一個小孩補助幾千元,但這樣的誘因太小,養小孩很花錢,想生的人又沒錢生,一個沒有下一代的國家衍生的問題相當多,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大家沒錢又不敢生,同時,金融海嘯造成未來前途搖擺不定,影響大家的生育意願,但不願面對問題,隱憂卻慢慢浮現,因此早婚早生的風氣要鼓吹,政府福利政策要跟上,目前雖有落實兩性工作平等法的育嬰留職停薪假及半年六成薪的福利,但大家還是怕真的請育嬰假回來後工作被取代,業界觀念及配套措施尚需落實,反觀先進國家的育嬰假有一年的津貼補助。總之,政府要有遠見落實育嬰福利相關配套政策,才能實質鼓勵大家生產報國。」 宋永魁副院長小檔案 1945年3月15日在台灣高雄縣出生 學歷:台大醫學系畢業、倫敦大學婦產科學院生殖內分泌碩士 經歷:林口長庚副院長、婦產部主任、科主任、教授 病人安全委員會及醫療品質會主席 中華民國不孕症暨生殖內分泌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婦產科內視鏡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 學術、論文:國外期刊250篇;台灣醫學會雜誌 38篇;國內其他期刊112篇,合計400篇。 畫展:畫冊:行醫繪畫(博開堂)1996。個展4次(台北美國文化中心、高雄中正文化中心、國父紀念館、台北中山畫廊、吉證畫廊、立大畫廊、台北社教館、台視文化中心)聯展8次。 畫作:入選法國春季沙龍3次(2006、2007、2009年)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高雄院區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我心深處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