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來時路∼養生文化村開村四週年暨元月份慶生活動有感 |
 |
◎養生文化村社會服務課主辦 葉嘉嶽 |
 |
 |
 |
4年前的元月12日,12位申請入住養生文化村的長輩們,在眾人的期盼之下,搬進了這座全國第一個為高齡者精心打造的社區。4年來,長輩們與養生文化村一起成長、一起進步,並持續用他們的銀髮生活撰寫老人住宅發展史。 雖然開放入住至今僅短短的4年。但是,從形成構想、用地變更、構圖、開始整地、興建、到規劃各項服務計劃、接受參觀及申請入住;打造這樣的理想退休社區至今其實已有20年這麼漫長的時間。所以入住這4年所居住的園區環境、建築房舍;食、衣、住、行、育、樂等服務方案及軟硬體內容,其實在背後是用了5倍的時間籌劃準備,才有這4年尚令人滿意的小小成果。為了讓住在這裡的長輩們了解,也給曾經參與這段篳路藍縷歷程的同仁一點回味,在本次開村四週年的紀念活動當中,養生文化村特別將園區中護理之家、北側入口道路、倍力橋、A棟住宅、丘頂園區、健身步道、果園區、農園區、戶外球場及土地公廟等區域,從平地、施工到完成的過程,加上4年來生活的點點滴滴,做成一套影片,展現在當天的活動當中,讓與會的所有住民、家屬及工作同仁都感受這段「篳路藍縷來時路」。 看完這段影片之後,現場許多長輩們都很有感觸,4年前開放時第一批入住的蘇媽媽,就很感動的在活動中告訴大家,她非常感謝 董事長王永慶先生為健康老人規劃了這麼好的環境,這4年來她把這裡當成是自己的家,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學到了很多的新東西、又因有堅強的醫療團隊當大家的後盾感到放心。她要繼續在這裡住下去,和所有的長輩們一起生活在一起。也同樣屬於「元老級」住民的周奶奶,也很感性的告訴大家,在這裡住的4年當中,很感謝有熱心有禮又專業的服務團隊照顧大家,讓即將邁入90高壽的她,即使在4年中曾經因為動過脊椎的大手術而不良於行一段時間,也能在護理之家和養生文化村的照顧團隊細心看顧之下,回復到每天仍然能和好朋友一起在園區散散步、喝茶聊天或是打打小牌。她不斷的告訴自己在國外的子女和孫兒們,養生文化村就是她人生最後的一個家,在這裡的生活她非常滿意。最後,和先生一起在養生文化村住了4年的涂媽媽,用客家話感謝每一位陪她一起渡過這4年的好朋友們,來到這裡讓她覺得每天都很有活力,又忙著種菜、又要被邀去打球、唱歌,還有很多有趣的課程和活動可以參加,就算偶爾生點小病也不用擔心,因為有專業的護理人員會提供最佳的協助,所以這是一個讓老年人沒有後顧之憂的好地方。 若是將開放入住日認定為養生文化村的生日,則元月份生日的住民長輩就是和養生文化村一起過生日的壽星。活動當天也安排了元月份的慶生活動,32位壽星和養生文化村同慶。當每位壽星接下了祝賀壽桃的同時,也不約而同的祝福養生文化村和每一位長輩們,都能健康快樂、長長久久,更希望能繼續住在這裡,享受這種幸福的感覺。 和養生文化村一起成長的,不只有住民長輩和工作人員而已,在鄰近的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系的同學們,從開放入住開始,就到村裡來進行期中的實習,除了設計許多運動的方案之外,也參與許多大型節慶活動的規劃和協助,真可算是和養生文化村一起成長的好夥伴。也帶動了國立體育大學其他系所陸續加入各項活動的服務方案。在四週年活動當天,大三和大四的同學們除了自己編排的一段精彩的熱舞為整個活動拉開序幕之外,也和螺旋伸展班的老師和學員們一起為長輩們設計了一套適合銀髮族的暖身運動,帶著現場參與的每一位長輩一起動動身體,在寒冷的天氣中把身子暖和起來,看到有長輩做完運動之後脫下外套,就知道真的有「熱身」了。 以「感恩」、「回顧」為主軸的開村週年活動,希望每一位和養生文化村有關係的人,都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一份禮物,是我們最敬愛的大家長台塑企業創辦人 王永慶先生用心為高齡者設想打造的大禮。雖然他未能繼續陪我們邁向下一個4年、8年,但是在心中,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精神理念所創建的銀髮族天堂,要永續發展下去。每一位服務團隊的成員們,不會自滿於現有的讚美和鼓勵,以「止於至善」為目標,讓每一次的週年活動,都能呈現更佳的成果,追求 王創辦人對長庚養生文化村要成為銀髮族照顧典範的期望努力下去。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中醫報導 |
 |
 |
嘉義院區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我心深處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