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潮流下談三聚氰胺 |
 |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系助理教授 白裕彬 |
 |
 |
 |
三聚氰胺為僅次於SARS的公衛事件 原料產自中國的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造成食品污染事件,是台灣公衛史近十年來僅次於SARS的大事,但是也其來有自。早在添加三聚氰胺這種所謂的「蛋白精」用來蒙混蛋白質檢測標準之前,就是因為奶粉中添加其他粉狀替代物造成奶粉的蛋白質含量過低,以致於有2004年的所謂大頭嬰兒事件,這才會有中國官方對於奶粉的蛋白質含量加強檢測的作法,也才會有添加「蛋白精」三聚氰胺導致腎結石的後續發展。 眼光拉回台灣。未來,台灣與中國的貿易交流勢必更加密切。不同於美國的是,台灣在地理位置上更加靠近中國,飲食習慣上也更加接近。因此,中國發生大大小小的任何食品安全問題,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例如,在三聚氰胺事件曝光之後,國人才赫然發現,除了熟知的中藥、大閘蟹、黃魚與南北貨,我們日常生活所食用的食品中,居然已經有這麼多來自中國的奶粉原材料攙雜其間。但是,讓國人更加驚訝的是,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機制,並沒有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框架而作出適切的調整。 食品安全的情報 網絡應該補強 首先,根據目前食品衛生處的人力與預算規模,主要業務當然就只能是作作承上轉下的工作,實際的食品檢測工作則只能授權或是外包。透過疾病管制機關的流行病疫情情報交換網絡,希望早期掌握食品衛生的問題,是相對上比較合理的組織架構。針對三聚氰胺事件,如果我們只是頭痛醫頭地擴大食品衛生處的人員預算編制,卻不重視情報搜集與部門間聯繫的工作,由於未知的有害人工添加物層出不窮,正所謂治絲愈棼,其實永遠無法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氛圍下根本解決問題。 我國面臨的風險背景有異於歐美紐澳 其次,為了三聚氰胺的檢測標準,一開始因為被衛生署委託的檢測機構之間儀器精度不一,而使若干超標而想鑽漏洞的廠商有可乘之機,如此一來將演變成變相懲罰檢測儀器精度較高的檢測機構;隨後,衛生署公佈了較為寬鬆的檢測標準。最後並造成衛生署長請辭。 三聚氰胺的檢測標準為何,目前國際上仍爭議不休。如果認為三聚氰胺可容許的殘餘值來源是農藥或由容器受熱溶出等,那麼根據美國FDA的研究報告,最高也只可能到達0.015ppm。目前各乳品出口大國的專家意見,在2到2.5ppm之間打轉的根據,理由是把三聚氰胺當成食品添加物看待,於是專家的估算基礎才是三聚氰胺之每日可容許的最高攝食量(TDI)。誠如本院腎臟科林杰樑醫師在電子媒體接受採訪時所言,由於我國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內容物來源來自中國的機會,遠遠高於歐美澳紐等國,但背景環境的不同,勢必影響到不同國家在國民每日可容許之最高攝食量方面的估算,當然也就影響到不同國家在訂定三聚氰胺檢測標準時的風險評估考量。因此,歐美澳紐所訂出的三聚氰胺檢測標準,未必適用於我國。換句話說,我國的健康風險管理部門,對於經濟全球化之下的風險管制如何進行在地轉化的思想與研究準備,有所不足。 應設立系統性的食品衛生標準定期檢測 再者,比起三聚氰胺的檢測標準更為關鍵的問題,是食品衛生與食品安全的管理機制。目前除了少數衛生署規定強制送檢的項目,我國的一般食品,現在絕大多數採取廠商自主性管理,衛生署並不介入。對於若干食品-例如奶粉及健康食品的內含物,衛生署平日採取書面配方審查,但是有些廠商往往把該配方審查的書面核准字號當成衛生署的檢查合格標記,以誤導消費者。至於衛生署會規定強制送檢的產業項目,則多半是在國內外有危害健康的狀況報導之後,所採取之亡羊補牢式的加強檢驗措施,並視情況(包括食物衛生事件的新聞熱度等等)由地方衛生局不定期實地在地成品加強抽審。但是基本上,衛生署對於日常一般食品,並沒有主動設立系統性的國家查驗準則。 自2005年起,經衛生署立案許可得為廠商所委託代辦檢驗的機構。這次三聚氰胺的檢測標準之所以反反覆覆,部分原因正是由於檢測機構之間儀器的精度不一,檢測標準往使用儀器精度稍差的機構妥協的結果。尤有甚者,檢測一旦通過之後,在新聞熱度消退、抽審頻率下降之後,由於我國沒有定期檢測要求,形同得到一張檢測機構掛保證的免死金牌。即使另一個單位「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對於進口物資有驗證登錄的形式查核,但是其定期檢測的間隔也長達3年。經三聚氰胺此一事件,為了國人健康著想,我們有權利要求衛生署,儘速設立系統性的食品衛生標準,並且進行全面性的定期檢測要求;定期檢測的間隔應該縮短,並且應將定期、不定期檢測的結果上網公告! 應訂定明確的求償機制以嚇阻貪念愚行 最後,層層的事前預防管制措施,總是會有漏網之魚。涉及國際貿易範疇的食品安全管理,尤其如此。陳林會後至今尚未公開內容的兩岸四項協議,至少在食品安全管理這一部分,如果沒有明確有效並具備嚇阻力的事後求償機制以打擊犯罪行為,不啻形同唬弄老百姓的具文罷了。唯有公開透明的訊息管道與足夠有效達成警惕作用的消費者求償懲罰機制,才能嚇阻棄絕貪念愚行。 想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安然走跳,三聚氰胺就像許多人所說的,只是食品安全的冰山一角。至於眼前碰上的那座經濟大冰山,謹焚香默禱:明天過後,迎面而來的依然是春暖花開。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中醫報導 |
 |
 |
嘉義院區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我心深處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