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全國醫療機構病人安全文化調查與分析」研討會心得分享 |
 |
◎高雄長庚外科部部主任 莊錦豪 |
 |
 |
 |
這次參加醫策會於台北榮民總醫院舉辦的「全國醫療機構病人安全文化調查與分析」回饋說明會,同行的有麻醉科張國安醫師。本來抱著公事公辦的心情,去應付一下,想聽聽醫策會邀請的遠來和尚會唸什麼經,也順便了解全國醫療機構病安文化之調查結果。非常意外地,醫策會邀請的這位貴賓,來自Johns Hopkins大學醫學院的Dr. Bryan Sexton,不僅僅是會念經,還念得頭頭是道,讓與會的所有人稱頌不已,深感不虛此行。
重視團隊合作減少潛在危險 Dr. Sexton一開始就以一段40秒的影片,測試大家在團體活動中,是否過於專注某些目標,而忽視潛在的危險。果然,大多數人都被目標吸引,見樹不見林,只注意6個黑衣白衣人傳球,未注意中間有黑猩猩穿插冒充黑衣人。所以Sexton的演講開宗明義,就是要大家知道,在一個團體裡面,必須和衷共濟、信息相通,才能讓團隊有效運作,減少潛在的危險。 由於美國政府及藥廠對醫學研究的補助,99%用在基礎及臨床研究,只有不到1%,用於醫療服務,因此,對醫療從業人員天天面對的醫療內容及行使方式的研究,目前仍處於萌芽階段。 Sexton的演講圍繞在「安全態度問卷調查或量表」(Safety Attitudes Questionnaire,簡稱SAQ)主題上。SAQ事實上包括病安文化的6個構面-即單位病安的風氣、團隊合作的風氣、對壓力的感受、工作狀況以及對工作的滿意度。這些評量的東西,看似打高空炮,虛有若無,事實上和壓瘡發生率,加護病房血行感染乃至於護士脫班、離職等有相當的關係。如果一個單位裡面,10個人中只有不到6個人覺得在該單位工作或就醫是安全的,這個單位就充滿危險,上述醫療品質相關指標就會明顯顯示出不如人意的數值。
加強溝通減少醫師與護士的衝突 由於醫師和護士訓練背景有相當大的差別,兩造對於同一醫療事件的解讀就有很大的歧異。從醫師觀點看,好的團隊就是護士照我的話做;但從護士的觀點看,好的團隊就是把我當成一份子,把我的話當一回事。可惜很多時候,醫護衝突源自彼此觀點無法有效溝通解決。因此,航空業與外科醫療單位同樣有10%的衝突,但航空業背景見解較一致,80%的衝突都可以化解。相反地,在手術室或外科加護病房,這些醫護衝突只有20%獲得解決,留下80%讓積怨變深,或待時間化解。 美國的調查顯示,護士認為能和醫師及其他醫療人員合作無間,形成很好團隊的比率只有50%;相反地,醫師認為自己工作單位是很好團隊的比率,竟然超過85%。這意味著「大醫師主義」,只要其他工作人員配合其發號施令,就是好的團隊。很少醫師考慮到護士的觀點,也更難化解彼此對團隊合作認知上的差異。很自然地,團隊合作風氣的良窳,直接影響護理人員對工作的滿意度。
單位病安風氣與病安通報件數成正比 一個很有趣的數據是,一個單位工作人員的病安風氣,與該單位的病安通報件數成正比,也就是愈有安全感的單位,其成員愈勇於通報,不怕多報,被人取笑;相反地,愈沒有安全感的單位,愈沒有人通報病安事件,表示不是大家漠不關心,就是心裡有鬼,怕通報後被人講話。 改善單位病安風氣或團隊合作風氣的法寶很多,因限於時間,Sexton只做了一個簡單的描述,如果能精通其中一兩種方法,各單位必定受用不盡。其中有一個方法,特別適用加護病房,就是訂定每床每天的目標,包括停掉呼吸器、靜脈注射減量、給予管灌餵食、轉出加護病房時間設定等等,可以讓照護該床每一個成員,很清楚當天要達成的目標,也自然樂於配合,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 至於醫策會針對全國114家醫院所做的病安文化調查分析顯示,絕大多數醫療院所,無論工作單位是加護病房、手術室、門診或一般病房,對團隊合作及單位安全風氣的評分,都低於60分,部分單位像加護病房或手術室,連50分都不到,顯示大家對團隊合作,及建立單位安全的風氣,醫護之間還未取得共識。就像Dr.Sexton一開始強調的,我們對天天執行的醫療,早已充滿問題,卻鮮有人費心研究改善,反而花大錢在開發新藥及新醫療器材的使用,讓整體醫療變得越來越複雜。現在應該是旋轉乾坤的時刻,希望院內有志於改善單位病安及團隊合作風氣的人一起努力。(本文作者亦為高雄長庚病人安全委員會副主席)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情人湖院區報導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