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婆媳 |
 |
◎養生文化村村民 德蘭 |
 |
 |
 |
只要談及婆媳問題,多數的朋友都有一肚子苦水。我做過媳婦,也做了婆婆,體會到兩種角色的扮演都不容易。因此,讓我有了入住養生文化村的想法,我要經營屬於自己的退休生活。 我婆婆是標準的中國北方婦女,雖三寸金蓮,卻人高馬大、能幹強悍。生了11個子女。她生產時從不找人幫忙,孩子落地,便以高梁桿割斷孩子的臍帶,包紮好立即去田裡工作。公公性情溫和,除了教書外,家裡農事全由婆婆掌管。公公對婆婆百依百順,子女也百般孝順,婆婆的地位至高無上。 剛嫁至夫家時,偶有爭吵,不小心被婆婆聽到,她會激動地跺腳責罵我。一次實在氣極,頂撞婆婆說:「老不問少事。」婆婆不停地拍手又跺腳達2個小時,為了讓她老人家息怒,做菜招待婆婆和她的好友,一場風波才算平息。公公打圓場的說:「我已經很糊塗了,您娘比我還糊塗,凡事您多包涵。」公公對媳婦說這樣的話,天大的事也會煙消雲散的。 在夫家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公公逝世時,婆婆難能可貴的對我說:「你爺是享福享死的。」歲月悠悠,一晃眼婆婆不再罵人和跺腳。年紀愈來愈大的她常會自言自語,也曾問兒子:「你娘到那裡去了?」醫師診斷婆婆患了痴呆症。她病情時輕時重,我將舊床單及舊被套全裁做成尿片,時常更換以維持婆婆衛生清潔。我告訴丈夫,照顧婆婆非我所願,但為了他,為做子女的榜樣,我會盡力去做。當婆婆嚥下最後一口氣時,伯父對我說:「妳對得起咱娘了!」 轉眼間,子女長大成人。大兒子的婚姻是在倉促中決定的,媳婦的父母是我們50年前好朋友,住在香港,生活環境良好,媳婦身材高挑、皮膚白淨又文雅安靜,但婚後才發現媳婦有輕微智能不足,原來她父母刻意隱瞞。兒子初入社會,收入不多,岳父母規定每月需支付孝敬費,第一年每月付百元美金,並逐年增加金額。 媳婦進門後,我把她當女兒看待。兒子教她飯前幫忙拿碗筷,飯後收拾飯桌,但媳婦不為所動。一向沉默的丈夫,開始打抱不平:「我父母生前你做媳婦,為什麼你兒子結了婚,你還在做媳婦?」岳父母無止盡的金錢索求,讓兒子無法忍耐,七年後他央求我:「媽,你答應我離婚吧,五歲的孩子,她媽媽不要,請媽媽幫我一起撫養好嗎?」 離婚後,我撫養患有「妥瑞氏症候群症」的孫子,照顧起來格外辛苦。讀完小學四年級後,兒子請求我們至美國與他同住,美國對我而言太陌生,但子女對母親有所求,又怎能拒絕呢?在適應美國的生活中,經過不少挫折,幾年後孫子也順利進了波士頓大學。 孫子用不到我了,我開始思考那裡才是我的家?正愁腸百結時,台灣的小兒子來電:「媽,我也離婚了。」我問他:「你三歲半的孩子現在誰帶?」兒子說:「我每天上班帶著他。」這句話使我傷心至極,現在的母親怎麼如此絕情呢?立即告訴他:「我回去幫你帶孩子。」雖然小兒子心疼我才剛把哥哥的孩子帶大該享福了,怎麼能讓我再帶孩子,我說:「無妨,閒著也是閒著。」 當時經濟不景氣,兒子籌組新公司關閉,投資失敗,婚姻破裂,使兒子幾乎無法招架,我不斷鼓勵他,金錢喪失了可以再賺,天下沒有過不去的事。在朋友介紹下,小兒子有了再婚的對象,客家人,勤儉樸實、氣質高雅,媳婦婚後將孩子視如己出,讓我感動不已。 子女總算都安定了,開始計劃獨自居住,早在侍奉婆婆生病那段期間,就決定當自己生活快無法自理時,一定要離開所有子女,不要造成他們的負擔。 在報紙看到養生文化村的消息,一來參觀便決定入住了,我把所有入住事宜辦理完成後才告知子女,一開始子女不能接受,怕母親沒有良好的照顧環境,也怕被人說不孝,直到他們看到養生文化村優雅潔淨的居住空間,完善的公共設施後,才放心讓我居住。 入住文化村以後,衣、食、住、行的費用全由子女提供,丈夫在世時,曾對我說:「你放心吧!未來你的子女不會對你不好。」的確如此,子女都體貼週到。生活照料方面,承蒙王永慶先生為老人們設想得很週到,除衣、食、住、行無慮還不夠,在精神方面一定要讓老人快樂不寂寞。王老先生的理想實現了,堅實又美觀的建築,入住後從不擔憂地震。屋外廣大整潔綠樹成蔭,花草有序的佈置,每當我由書房陽台遠望,都感到很滿足也很快樂。 目前在養生文化村三年了,生活規律,未停止學習,每早學太極拳一小時。想安靜時,居住室內一片寧靜;想滿足求知的慾望時,只需從五樓去三樓,便可學習我喜愛的書畫;如果想舒展一下我的心胸,可以任選一間卡拉OK教室,盡情地歌唱;還可以去對面的山上,觀望滿山遍野的果樹和芳鄰們在菜圃中種的胡蘿葡、蕃茄、小黃瓜。 子女們知道我喜愛安靜,鼓勵我多到戶外走走,就在這時,文化村的槌球似乎在向我招手,去了一次便喜歡上,以後我會繼續去。 85歲的人能有如此豐富的生活,還有高昂學習的興趣,我該感謝的應該是深俱智慧,滿懷愛心的王永慶先生,當然,還有文化村辛勤工作的朋友們,讓我真正享受快樂的銀髮生活。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新知 |
 |
 |
特別報導 |
 |
 |
高雄院區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發現長庚之美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