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卷第七期 97年7月1日發刊
顱顏中心專刊
敘事醫學與醫療專業
◎長庚兒童氣喘過敏風濕科副教授 林思偕
醫療專業的難局
面對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重建醫療專業素養的呼聲不絕於耳。醫學這一行是注重醫病關係的療傷藝術,必須涵蓋醫術及關懷。即使現今消費意識掛帥,醫師仍被要求以病患福祉為先,堅守「全人照護」理念。
醫學科技的躍進帶來「醫療商品化」、「去人性化」的隱憂。我們擅於診斷,審判了病情,卻害怕見證病患對生命的恐懼。我們愈益倚重儀器、檢查、數據,卻少了堅定的口吻和溫柔的碰觸。
醫師強者形象習於沈默。醫學術語如此專業,病歷上只見反覆的記述,卻遍尋不著病患對疾病的認知看待。醫師常扛著專業的堅持踽踽獨行,而患者面對艱難的生命常無所是從。我們正處於一個同理心容易被忽視的時代。
理性與感性並重
Daniel H. Pink(註一)認為未來世界的精英必需有創造力、具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並為事物賦予意義。在「以病人為中心」的關懷訴求下,醫師更迫切需要上述特質:除了術德兼備,更需有體察病人情感,熟悉醫病微妙互動,及豁然於生老病死的能力。
於是人文性靈課程在醫學教育中舉足輕重,例如特別著重聆聽病患訴說病情;鑑賞名畫以助辨認病情的微妙細節;藉角色扮演模擬生病,體驗住院過夜來親嘗病患感受等。其中一種培養能夠認知、吸收、闡釋「疾病故事」並能為之感動的技能—「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也應運而生。簡言之,它訓練醫師如何見證病患的苦難,能將疾病的全貌娓娓道來。
以「敘事醫學」療傷
哥倫比亞大學的夏蓉醫師(Rita Sharon, MD, PhD)是「敘事醫學」的開山祖師。自2000年以來她開創「敘事醫學」課程,從自傳、現象學、心理分析、創傷研究、美學等訓練出發,來「致敏化」醫學生觀照、傾聽、訴說疾病的能力。(註二)
醫師作家們曾用深刻的觀察、文學的筆調,創造了許多感人至深的「疾病書寫」。他們精於摹寫醫病互動間奇特的片刻場景,然後依其時序脈絡,串結為血淚交織的故事情節。有時,動作是如此混沌慌亂,話語是如此隱晦,作家們卻能及時捕捉那短暫停格的真情流露,賦予「形式」--像是在殘餘記憶的廢墟上蓋起小建築,有了雛型便得以週旋觀望,以各種面相來理解生老病死。
誠然我們無需以醫師作家自許,但藉專注的傾聽、內省的寫作、反覆浸淫,竟得以自在地與病患共舞,找回塵封已久的感動。
從故事建構中內省
病患如詩人般,亟欲找得適切隱喻來形容自己的困境(註三);醫者則想深耕自己的情緒韌性,以承受強大傷痛而不潰堤。從「訴說故事」過程中,我們建構了醫病可以共享的事實和信仰。醫病本是各自受苦,誠應在同一陣線相濡以沫。疾病真切故事感人肺腑,像一線長流牽引,不經意帶入醫者「別具慧眼」的內心世界。在彼處,病患的希冀與恐懼找到依託。訴說故事使醫者和病患之間鍵結更緊密,兩者都不再孤獨。
建構故事時,心靈深處的真實自我會不經意地湧現,讓我們驚覺自己心臟仍在搏動,氣息依然溫熱,生命如此豐盈為何未曾定睛注視?療傷於是開始。
多讀多想多寫
「敘事醫學」的能力必需「從做中學」,教科書不足為用。研究顯示接受過「敘事醫學」課程的醫師有較佳的面談技巧,病患醫囑遵從性也較高,提供了「敘事醫學」有益行醫的科學基礎。
圖書館醫學倫理專書有取之不盡的心靈雞湯。期刊則如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身為醫師」(On Being a Doctor)及美國醫學會刊(JAMA,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我的一畝心田」(A Piece of My Mind)專欄,只消輕按一下鍵盤(註四),您便可即時分享各醫學領域的醫師難能可貴的誠實及心情紀事。那一二扉頁間簡潔流暢的文字,總能在睡意襲來之前,及時撫慰迷惘心靈。對如筆者一樣屬於「成人型注意力不集中症侯群」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醫師身邊不乏令人動容的疾病故事,提供窺探生命感觸的窗口。可惜無暇停駐,思緒稍縱即逝。還在為下一篇「病例報告」而心急如焚嗎?何不提起筆來寫個另類故事,告訴我們病患冰冷數據之外的炙熱想望?
重建醫療專業光采
醫療專業的淪喪是亙古長存的焦慮。如今社會敵意漸深,醫病間劍拔弩張,孰令致之?面對病患的驚嚇、孤立和苦痛,我們要問:醫師傾聽了幾分?理解了多少?又該如何表達自已的憐惜和尊重?
這一連串的疑問侵蝕著醫師與病患建立社會契約互信的根本。「敘事醫學」提供醫師一個具體實踐「內省」及「同理心」的機會,珍視並彰顯這醫病「交會時互放的光芒」應是重建醫療專業的一帖良藥。 
附註:
註一:「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大塊文化2006年8月出版
註二:Charon R. Narrative medicine:honoring the stories of illness. 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註三:取自醫師作家Laurence Kirmayer
註四:林口長庚醫院圖書館可供全文下載
         
 
封面故事
國字臉的手術矯正
淺談第一型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症
淺談半邊小臉症
手術優先的正顎手術矯正治療之臨床考慮
讓孩子說得更好∼語言治療師與顱顏團隊
淺談自體軟骨隆鼻之觀念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手術治療
新聞紀要
新台灣之子之過敏氣喘疾病盛行率調查分析報告紀實
傳奇大戲慶端午∼護理之家端午節活動紀實
基隆長庚與海洋大學簽約合作 邁向研究重鎮
醫療時論
敘事醫學與醫療專業
醫學新知
肺癌微創靶向治療新技術—「氬氦刀」
特別報導
生命有期限,大愛無窮盡 97年度器官捐贈感恩追思大會
高雄院區報導
重獲新聲 嗓音美容找回您美妙的聲音和無比的自信心
養生文化村報導
二代婆媳
發現長庚之美
湖邊閒情
病人安全
減肥藥的用藥常識
增刊目錄
安寧共同照護∼血液腫瘤科經驗分享 末期病人的結與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