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訊息

長庚大小事,專業領域獲取各界信賴

記者會資訊

第十二屆東亞音聲外科研討會在嘉義長庚舉行 新冠肺炎後遺症與聲門閉合不全治療成果受關注

2020-10-16◎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部主任的方端仁教授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仍無礙醫療專業知識的分享。第十二屆東亞音聲外科研討會今天(16日)下午起連續二天在嘉義長庚舉行,超過350位來自13個國家或地區的專家透過視訊進行研討,是台灣耳鼻喉嗓音醫學界難得的盛事。本屆會長也是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部主任的方端仁教授特別在會中提醒,新冠肺炎除了造成呼吸道的後遺症外,也可能出現後病毒多重神經麻痺,病人無法發聲且不能吞嚥,需用鼻胃管進食及長期復健治療,值得注意。
  方端仁教授指出,他所收治的這名病患是一位壯年男子,今年年初在國外染症,最嚴重時昏迷被宣告病危,僅依靠呼吸器支持。經過艱苦而漫長的幾個月的治療後,竟奇蹟似的好轉,而且恢復自主呼吸並拔管。不過辛苦的過程並未結束,肺炎痊癒移除呼吸管後,病患發現自己無法發聲且不能吞嚥,需用鼻胃管進食,當地醫師宣告他得到後病毒多重腦神經麻痺,需長期復健治療。
  方端仁教授表示,大家注意到的新冠肺炎後遺症,多為肺纖維化、呼吸衰竭或慢性咳嗽等,但多重腦神經麻痺也不可輕忽。新冠後多重腦神經麻痺可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中樞型通常是因為感染病毒後全身性發炎導致血液變得濃稠,致使腦中血管梗塞中風引起缺氧,進而引起神經功能麻痺。根據最近的報告,在三、四月美國東部新冠疫情高峰期,青壯年腦中風率是往年的7倍,可見此問題的嚴重性。
  而周邊型多重腦神經麻痺,是因插管病人受病毒直接感染口咽及喉部神經,導致嚴重的功能喪失,使病人無法發音與吞嚥,他所收治的個案即為此型,且幸運的是只有單側神經受損。方端仁教授指出,當病患呼吸功能漸漸恢復時,可接受現今最廣為國際接受的聲帶內玻尿酸注射,病人在清醒下接受治療,無須再插管麻醉,通常於術後一周內即可正常發聲進食。
  他提醒無論是哪一型的多重腦神經麻痺,吞嚥發聲復健仍為必要的訓練。病人務必遵守以下原則:1、進食時坐姿良好正直;2、盡量小口進食且選擇柔軟較不需咀嚼的食物;3、吃東西時保持緩慢而規律的呼吸;4、進食時勿分心,如若感覺疲勞,即刻停止;5、少量多餐,注意攝取足夠熱量以促進身體恢復。
  本次會議中也進行以玻尿酸治療聲門閉合不全的療效討論,嘉義長庚耳鼻喉科主任徐正明醫師表示,一名25歲女性病患,經常容易聲帶失聲,前來嘉義長庚就診,經診斷為聲帶萎縮導致聲門閉合不全,在接受玻尿酸注射治療後,症狀終於獲得改善。
  徐正明主任指出,聲門閉合不全患者在說話發聲或吞嚥時,因兩側聲帶無法有效完全密合,導致漏氣情形,可能原因有先天性聲帶溝、聲帶肌肉萎縮、聲帶麻痺或老年性退化等。近年來國際間盛行在清醒無麻醉下,以玻尿酸注射聲帶使其恢復原有豐滿形狀。
  不過聲帶閉鎖不全的診斷常牽涉醫師的經驗,病人常在不同機構聽到不同的建議,有些醫師認為玻尿酸治療效果不彰,或是效果無法持久應該施以其他的手術或材料。但根據林口長庚方端仁教授的分析,若選擇適當的病人,僅需單次注射玻尿酸於聲帶,可以達成一年93%,三年86%的成功率,無須再進行其他聲門閉合手術,這也是截至目前為止國際上最佳的成果。
  第十二屆東亞音聲外科研討會將於嘉義長庚國際會議中心一連舉行兩天,討論的主題還包括最新的非鎮定診室治療、新的嗓音分析工具、頭頸癌治療後的嗓音吞嚥功能、疫情後新科技於音聲科學的應用等。更難得的是邀請到美國的吞嚥內視鏡檢教母—波士頓大學蘇珊蘭莫教授主講吞嚥纖維內視鏡的臨床應用。
  方端仁教授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原本預定親自到訪的國際學者因各國政府政策限制,只好改以線上發表,但本屆報名與會的來賓為歷屆之冠,會議除了分享專業知識外,也間接傳達了台灣新冠病毒防疫成功的現況。
  東亞音聲外科醫學會是由台日韓三國耳鼻喉科醫師創立於1997年,第一屆由日本東京慶應大學舉辦,20多年來,其後每兩年輪流於台日韓三地舉辦,兩年前在韓國釜山會議中決定由台灣音聲醫學會現任理事長林口長庚方端仁教授擔任本屆會長,並首度於嘉義長庚舉辦該研討會。本屆會議由方端仁教授與徐正明主任籌備超過兩年,因新冠疫情影響,是首次採取線上與現場雙軌並行的國際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