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訊息

長庚大小事,專業領域獲取各界信賴

記者會資訊

長庚開發雷射導引式胸腔鏡手術:省時無痛無縫接軌 精準切除早期肺癌

2017-06-05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外科 趙盈凱醫師
  台灣罹患肺癌人數年年成長,根據新出爐的台灣癌症登記報告,103年台灣新診斷肺癌人數為12,462人,相較於10年前的8,393人,大幅成長了50%,已是僅次於大腸癌的第二大癌。
  肺癌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多是因為腫瘤變大、癌細胞擴散引發不適才被發現,確診時多已是無法手術的第三、四期,因此死亡率居高不下,已蟬聯多年國人癌症死因第一位。根據統計,在台灣,每5個癌症死亡人口便有1個死於肺癌。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最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方法之一。而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是目前唯一經科學研究證實,能有效輔助篩檢肺癌的工具。
  透過「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讓很多以往傳統X光很難發現的小型肺腫瘤無所遁形,有經驗的醫師,會根據肺腫瘤大小、影像特徵及病患的過去病史判斷出惡性機率,若高度懷疑肺癌則建議手術切除。
  然而,目前主流的胸腔鏡微創手術,若遇到:(1)肺腫瘤直徑小於1公分、(2)距離表面深度超過2公分、(3)影像特徵為毛玻璃狀腫瘤時,易發生術中定位困難,為避免產生因找不到腫瘤而需中轉開胸手術的窘境。目前做法需在進手術室前將病患送至斷層掃描攝影室,在清醒狀況下,以勾針將腫瘤定位後再進開刀房進行手術,此做法耗時費力,除定位過程易造成病患不適,轉送及等待過程中亦可能出現勾針脫落、氣胸、血胸等不良情況。
  為解決上述問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外科醫療團隊,開發出「雷射導引式胸腔鏡手術」新技術,將早期肺癌手術流程做到無痛且無縫接軌。在高科技手術室中,醫師預先透過電腦軟體算出最佳擺位角度,再以特殊的機械手臂X光機找出腫瘤,並用雷射光精準指出腫瘤所在處,精準且有效率地以微創方式切除腫瘤,定位及開刀一次完成。
  長庚醫院胸腔外科醫療團隊,自2016年6月開始已成功完成30例雷射導引胸腔鏡手術,定位時間平均30分鐘,小至0.6公分的腫瘤也能精準定位切除,平均住院3天,研究成果已獲多本國際期刊,包括「胸腔疾病」(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及「歐洲心胸外科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接受刊登。
  此方式與傳統方式相比,有幾個優勢,包括:(1)定位及手術一次完成,不但可減輕病患不適,也可減低在轉送過程發生勾針脫落的機會。(2)十字雷射準星輔助定位,比斷層掃瞄定位更準確且快速。
  雷射導引胸腔鏡手術的禁忌症與一般胸腔鏡手術類似,主要如重度心肺功能不足疾患、血循不穩定或手術視野不足者。
  莊先生,52歲,卡車司機。17歲開始吸菸,每天2包菸,在47歲時被診斷第一期喉癌,所幸經放射線治療後腫瘤控制良好,只需接受定期回診追蹤,他也痛下決心戒菸,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然而,在最近一次回診追蹤時,從他電腦斷層掃描上新發現兩個肺部腫瘤,大小分別是0.6公分及1公分,不能排除喉癌轉移的可能性,醫師因此建議他接受積極治療。身為家庭支柱的莊先生得知病情,猶如晴天霹靂,一時難以接受,他非常沮喪的問,「都已經5年沒復發了,我也已經戒菸了,為何癌症還是找上我?」
  他先後接受了氣管鏡及斷層掃瞄腫瘤切片,但仍無法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的腫瘤,最後被轉介到胸腔外科門診評估診斷性手術的可能性。醫師幫他擬定「2顆腫瘤一次手術切除」的治療計畫,而較小的那顆腫瘤,為了避免開刀中找不到,建議輔助雷射導引胸腔鏡手術。
  在手術室中,醫師先以機械手臂X光機找出小腫瘤,並用雷射光指出腫瘤所在處後給予快速定位及切除,隨後再切除另一顆較大腫瘤。兼顧了「精準、速度及微創」。更重要的是,病理報告顯示,兩顆肺腫瘤中只有一顆是惡性腫瘤,且與喉癌無關,是第一期的肺腺癌,淋巴結沒發現轉移,術後只需定期追蹤即可。術後第3天,莊先生辦理出院時,十分感激地對醫師說:「這比我原本預想的開胸手術好多了!」
  雖說抽菸是引發肺癌的主要原因,但不抽菸或已戒菸卻得到肺癌的病患,在台灣越來越常見。根據統計,不抽菸得到肺癌的人數,已經佔目前台灣每年新診斷肺癌的七成。因此我們呼籲,除了抽菸史超過30包/年(即每天抽1包菸,超過30年;或每天兩包,超過15年;或每天3包,超過10年)的老菸槍外,有家族肺癌病史、肺結核患者,以及在高汙染環境例如金屬業、冶礦業工作者,可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