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40多歲的阿萬,有高血壓病史,近日因身體不適,在家中休息。同住家人於中午時分聽到巨大撞擊聲,急忙前往查看,驚見阿萬倒臥在地,不省人事且伴有抽搐現象。家人立即撥打 119 求助,並嘗試進行心肺復甦術。救護人員迅速到場後接續急救並送往急診,在急診醫護人員和心臟內外科團隊的密切合作下,阿萬接受了緊急心導管冠狀動脈支架置放及葉克膜(ECMO)裝置的置放,同時接受調整劑量的 Prasugrel 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在加護病房經過一週多的密切治療後康復出院,並定期回診追蹤,恢復原本正常的日常作息及工作。
急性冠心症是一種生命威脅性的病症,包括心肌梗塞及不穩定心絞痛,主要由冠狀動脈阻塞導致,表現為胸痛、呼吸困難及冒冷汗。若治療不及時,可能導致休克甚至死亡。心導管處置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之一,而術後進行雙重抗血小板治療(DAPT)則是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策略。對於急性冠心症處置後的抗血小板藥物選擇,則是近年來許多臨床討論及研究的重要議題。Ticagrelor 及 Prasugrel 作為新一代的P2Y12 受體拮抗劑,能夠快速且強效地抑制血小板活性。這些藥物因其卓越的臨床表現,已被國際主要學會的臨床指南推薦,用以取代傳統的Clopidogrel。然而,這些新型藥物在東亞人群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卻存在爭議,形成了所謂的「東亞悖論」。近年來日本以調整後低劑量的 Prasugrel 作為治療主軸,其研究顯示在東亞族群中可能會有更好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國內雖然引進 Ticagrelor 及調整劑量的 Prasugrel 作為治療選擇,但過去全球一直缺乏研究來驗證這兩種新型藥物的比較。
在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及長庚紀念醫院發表的一項突破性研究中,研究團隊對兩種新型抗血小板藥物—Ticagrelor 和低劑量 Prasugrel—在治療急性冠心症患者中的效果和安全性進行比較。此臨床研究結果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於 2024 年發表在全球心血管藥物研究領域排名前 10% 的知名期刊「臨床藥理及治療(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此研究不僅驗證了這些藥物的安全性及效果,也為東亞族群提供了科學的用藥指引。
研究結果顯示,這兩種藥物在東亞族群中均具備良好且相近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醫師可根據每位病人的特定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此研究為東亞族群的抗血小板治療提供了考慮個體差異的科學依據,並突顯了臨床數據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此外,這也展示了長庚醫療體系如何通過利用長期建立的本土醫學資料庫,來推動個體化醫療的發展,從而優化治療策略並提高病人的生存機會。
提醒民眾,若經常在活動時胸悶不適,要提早至心臟科接受檢查治療,以免錯失治療時機。此外,除了使用藥物,戒菸及生活作息調適也是預防急性冠心症的重要環節。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