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衛福部公布2023年全國十大死因,肝細胞癌(肝癌)和肝內膽管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二名,發生個案數佔全體惡性腫瘤數約9%。肝癌的治療,須考量病人肝功能與肝硬化狀況、腫瘤的大小位置數目、腫瘤分期來決定治療方式。目前臨床上多以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classification,簡稱BCLC 分期)系統來建議治療指引,以生活功能、腫瘤狀況、肝硬化輕重,區分為0、A、B、C、D共5期,生活功能分類等級則是以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體能狀況作為依據。
肝癌的整合性治療,由早期診斷之基礎性篩檢做起,早期發現與診斷,能提升肝癌治療存活率。BCLC 0期、A期病人,以治癒性療法包括手術(傳統手術、腹腔鏡微創、達文西、肝臟移植)以及局部消融治療(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冷凍消融)、局部注射治療(酒精、醋酸)等;BCLC B期病人則以肝動脈栓塞治療(化療栓塞、酒精栓塞、載藥微球、釔90);BCLC C期以免疫及標靶治療、肝動脈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光子、質子、重粒子)等療法;BCLC D期病人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但如末期肝硬化病人其腫瘤符合美國舊金山大學準則,可以接受肝臟移植手術。
過去幾年來,全球積極發展「降階治療」,以經動脈血管栓塞或射頻消融等治療方法,將肝癌患者降期到符合接受開肝或肝移植手術。近年來利用質子治療、釔90微球體療法,輔以標靶和免疫治療,開發出更強力有效的「降階治療」。台灣自2023年8月核准免疫藥物使用於肝癌治療,其反應率可達近3成,燃起對於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新希望。
高雄長庚於2005年成立肝癌團隊,透過多專科團隊會議,為肝癌病人提供全面且個別化的治療方案。這些方法包括手術切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標靶治療、肝動脈灌注化學治療、肝動脈栓塞、釔90微球體療法、質子治療及肝臟移植等,旨在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最佳的治療計畫,提升病人的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這樣的整合性多元治療方式,不僅考慮到癌症的治療,還兼顧到病人的整體健康需求。 |
|
|
|
封面故事 |
|
|
特別報導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