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卷第五期 112年5月1日發刊
非類固醇免疫調節新藥∼皮膚科醫師們的新武器
癢疹剋星∼皮膚科小分子標靶藥物及生物製劑的比較
◎新北市土城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高珮容
小分子標靶藥物(JAK抑制劑)的命名與機轉
發炎反應(包括異位性皮膚炎)的訊息傳遞與激活路徑中,酪胺酸激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酪胺酸激脢的結構與羅馬神話中雙面神Janus「雅努斯」相似,因此被稱為Janus kinase(簡稱JAK)。JAK家族中共有4個蛋白質結構相似的酪胺酸激脢(JAK1、JAK2、JAK3、TYK2),負責生理反應時細胞內訊息傳遞。簡單來說,細胞激素與細胞膜表面的受體結合時,讓細胞內側的酪胺酸激脢自我磷酸化和聚合反應進而活化,藉由JAK-STAT路徑活化下游STAT蛋白質而形成二聚體,進入細胞核進行轉錄作用,進而引起發炎反應。因此抑制住JAK的活性就可以阻擋發炎反應的進行。

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分子標靶藥物
目前有3個具有「異位性皮膚炎適應症」的JAK抑制劑:(1)Upadacitinib(RINVOQ銳虎)、(2)Abrocitinib(CIBINQO喜繽果)、(3)Baricitinib(Olumiant愛滅炎),在本期葛宗昀醫師文章中有詳細介紹,本文將針對生物製劑詳加介紹。

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
杜避炎(Dupilumab)是一種人類單株抗體IgG4,可以專一性地與細胞激素的接受器結合,使得介白素-4以及介白素-13無法作用,因此抑制發炎反應訊息傳遞,進而達到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效果。

杜避炎在台灣的適應症為有中重度以上異位性皮膚炎的6個月以上兒童和成人(健保給付為12歲以上,且須符合特定條件才可使用),有300毫克和200毫克兩種皮下注射劑型,因熱不穩定需冷藏,對肝腎功能和藥物交互作用沒有影響。

皮下注射生物製劑杜避炎(Dupilumab)和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比較(詳見表一)
小分子標靶藥物JAK抑制劑的優點是口服,對於害怕打針的民眾是一項福音。因為是小分子藥物,可以快速進入細胞內抑制多種發炎細胞激素,因此在臨床試驗中發現止癢的效果很快。JAK抑制劑是藉由肝臟酵素代謝和腎臟排除,因此需依照肝腎功能調整劑量。雖然藥物半衰期短,只有6.12小時,但還是有潛在毒性與藥物交互作用,如有慢性病或感染疾病的民眾,同時在使用抗皮癬菌藥物、抗結核菌藥物、抗病毒藥物、抗癲癇藥物等,都要格外注意,並提醒醫師討論用藥利弊。

杜避炎合併外用類固醇治療,臨床試驗中可看到治療16週後的患者,約有70%其皮膚炎嚴重指數改善超過75%;若持續治療52週,其療效持續維持。使用杜避炎的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不適、結膜炎(最常見)及鼻咽炎。因為對肝腎功能和藥物交互作用沒有影響,所以不需要定期抽血檢查,安全性相對高。

使用小分子標靶藥物注意事項與安全性
小分子標靶藥物的使用需要定期監測血液數值,包括檢查全血球、肝腎功能、病毒性肝炎(B肝、C肝),也需要定期安排胸部X光並監測肺結核。除了發炎反應外,細胞激素也藉由JAK訊息傳遞路徑活化抗病毒、抗結核菌、抗腫瘤等免疫功能,因此要注意感染、病毒再活化和惡性腫瘤等問題,也要留意影響血球生成和血脂肪恆定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在3個具有「異位性皮膚炎適應症」的JAK抑制劑臨床試驗中,有看到感染的風險上升,如上呼吸道感染、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做風險管理,與醫師配合做密切的追蹤,使用前、使用後1個月和使用後每3個月都建議要定期抽血檢查。

結論
目前市面上已有生物製劑以及3種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異位性皮膚炎,雖然JAK抑制劑改善症狀的速度比較快,但治療過程中需要定期抽血監測,並做風險評估及注意副作用的發生,唯有遵照醫囑並配合醫師的治療,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封面故事
非類固醇新藥於酒糟治療的應用
小分子皮膚外用藥物的新進展
癢疹剋星∼皮膚科小分子標靶藥物及生物製劑的比較
口服JAK抑制劑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應用
心靈點滴
叫一聲阿嬤 有這麼多感情
中醫報導
「中西醫合璧,照護腦中風」高雄長庚中醫急性後期照護模式
飲食營養
缺蛋,不擔心
兒童醫療
兒童牙科舒眠及全身麻醉
本月主題
皮膚疾病小分子用藥的新選擇
焦點話題
同卵多胞胎 爸媽不需再面臨「全留」或「全流」掙扎
長庚新南向醫院主管訓練營 協助馬來西亞培養醫管人才
「長庚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提供國內國際外科醫師訓練場域
微笑行動Operation Smile來台交流∼國際醫療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