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卷第五期 112年5月1日發刊
非類固醇免疫調節新藥~皮膚科醫師們的新武器
皮膚疾病小分子用藥的新選擇
◎林口長庚皮膚部主治醫師 盧俊瑋
「醫師,你開的口服藥和外用藥裡有沒有類固醇?」

「我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我一點都不想用!」

類似的對話可以說是皮膚科專科醫師與求診病友之間的日常,甚至可以看作是醫師與病友之間的攻防。有時醫師花了好長的時間和病人解釋用藥的原因和可能的副作用,並請病人要依照醫囑用藥,一段時間後回診,病人仍然抱怨症狀都沒有改善,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藥都沒有吃也沒有擦,難怪不會好。深究不願意配合用藥的原因,竟然是「隔壁鄰居說這個藥對身體不好,叫我不要用」,聽到類似的答案,往往讓皮膚科醫師抓狂到想要當場請病人馬上打電話給那位「鄰居」,好好的給予教育一番。

皮膚科,因為其疾病的特性以及相關機轉,常常需要用到外用甚至是內服的類固醇,也因此直到不久之前,皮膚科醫師仍常常被戲稱為只會使用類固醇的醫師。事實上,口服類固醇藥物的使用必須依照病人的症狀與體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內外科疾病,來調整應有的起始劑量,後續的停藥與減藥,也必須因應病人的疾病種類、嚴重度及接受治療後的身體反應,來做相關的調整。外用的類固醇,也有藥效強弱與劑型的分別,必須根據皮膚病灶的位置差異與皮膚特性來做選擇。若病友們能遵照專業醫師的指示適當使用藥物,其實不需要太害怕副作用的問題。

然而,由於新聞媒體時常有對類固醇的負面報導,類固醇恐懼症已經是近年來在處方藥物時,醫病雙方都必須認真看待的問題。另一方面,目前確實有些病友在坊間接受治療時,面臨類固醇過度使用、難以斷藥等問題,不僅徒增金錢消耗,更對健康造成威脅。

近年來,由於對皮膚免疫疾病機轉越發了解,新一代的小分子藥物不斷地推陳出新,不但對皮膚免疫疾病有快速、穩定的治療效果,也較無類固醇為人所詬病的腎上腺皮質受損、肥胖、骨質疏鬆等常見的身體副作用,可謂開啟了皮膚疾病藥物治療的新章。前述的病友,最後也在合併本科非類固醇藥物控制,配合新陳代謝科腎上腺功能調整1個月後,終於不用再承受皮破皮癢之苦,也不用再使用類固醇了。不過這些新型藥物目前大多無健保給付,建議病友與家屬們可以先對這些有效又安全的新型小分子藥物有基本的了解,以利未來可能面對藥物選擇時,充分地跟開立藥物的主治醫師進行討論。

本期的長庚醫訊專刊,邀集了本院皮膚科江品萱醫師、陳冠.醫師、陳偉迪醫師及葛宗昀醫師,他們以專業的角度,透過精簡的內容說明,讓讀者與病友認識現在和未來各種不同皮膚疾病小分子用藥的新選擇。
         
 
封面故事
非類固醇新藥於酒糟治療的應用
小分子皮膚外用藥物的新進展
癢疹剋星~皮膚科小分子標靶藥物及生物製劑的比較
口服JAK抑制劑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應用
心靈點滴
叫一聲阿嬤 有這麼多感情
中醫報導
「中西醫合璧,照護腦中風」高雄長庚中醫急性後期照護模式
飲食營養
缺蛋,不擔心
兒童醫療
兒童牙科舒眠及全身麻醉
本月主題
皮膚疾病小分子用藥的新選擇
焦點話題
同卵多胞胎 爸媽不需再面臨「全留」或「全流」掙扎
長庚新南向醫院主管訓練營 協助馬來西亞培養醫管人才
「長庚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提供國內國際外科醫師訓練場域
微笑行動Operation Smile來台交流~國際醫療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