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COVID-19的距離 |
 |
◎林口長庚耳鼻喉科病房護理師 劉罌穗◎林口長庚耳鼻喉科病房護理長 廖君惠 校閱 |
 |
 |
 |
 |
 |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國,面對未知的傳染病,使人們心中充滿恐懼,過去一年,經由指揮中心、國人共同努力之下,靠防守控制住疫情,接連好一段時間,每天本土確診個案+0,過著一如往常的自由生活,台灣也成了多國的防疫模範生。 5月下旬,在確診個案數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所屬單位迅速轉戰為專責病房,身為第一線醫護人員,內心或多或少有一點擔憂,專責成立初期,因各單位的軟硬體設備及格局不同,做法也必須調整,藉由每天的晨會宣導及問題討論,建立一套適合此專責病房的標準作業流程並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規範更新,滾動式調整臨床作業及院方規劃相關教育訓練課程,包含穿脫兔寶寶裝、感染管制動線演練、線上教育課程等,並且安排人員到其他專責病房實務訓練,每次穿兔寶寶裝時,同仁們也會相互檢查著裝是否完整,以確保彼此的安全。經過一連串準備之下,心中的擔憂大幅降低許多,告訴自己遵守院內標準作業程序,最後一定能平安下庄。 依稀記得,有天傍晚,一位60多歲,無慢性病史的伯伯,在檢疫所隔離期間因血氧濃度下降,被轉送到專責病房接受治療,血氧濃度緩慢上升至正常值,但因呼吸仍很費力,必須接受插管治療。醫師使用對講機向伯伯病情解釋,那端卻傳來.不想急救也不想插管。我的心揪了一下,明明才60多歲,沒有任何慢性疾病,為什麼要放棄.?原來是因為伯伯擔心未來需長期依賴呼吸器以維持生命,進而失去生存的意志。後來,女兒打電話至病房了解狀況,經醫師明確的解釋及女兒的鼓勵之下,伯伯願意積極接受治療。接著,開始聯繫插管相關工作人員,大家分別站在不同崗哨,各司其職、互相幫忙,順利完成插管,在後續轉送加護病房過程中也需安排警衛做路線控管及環管人員漂白水清消,以避免病毒散播。歷經生死交關之後,伯伯積極配合治療,最後解除隔離出院返家。我們往往不知道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經由本案例也讓我再次體會生命難能可貴。 另一位是80多歲的奶奶,患有心臟病且中風導致左側手腳偏癱,因家人確診而被匡列,多次採檢才確診,日常生活功能完全依賴,需要協助餵食、更換大小便尿布及擦澡以保持身體清潔,避免尿布疹不適;定時協助翻身避免壓力性損傷造成發紅、破皮。在一次與孫子的電話中,案孫表示「奶奶有慢性病,又長期臥床,擔心會變成重症。病室內有準備一支手機,擔心奶奶一個人沒安全感,希望醫護人員方便之下可以協助視訊。」我向案孫說明,團隊人員會定時檢查尿布、擦澡、翻身,每次用餐時間,也會協助視訊,讓獨自在隔離病室的奶奶能感受到晚輩的關愛及陪伴。當天中午,是我第一次撥打視訊電話給奶奶的家人,電話那端傳來許多家人的鼓勵及關心,且不忘叮嚀著奶奶「要乖乖吃飯,早日康復,就能回家。水要記得喝,不要擔心想尿尿。醫院的餐好吃嗎?要多吃一點。視訊過程中,奶奶笑逐顏開,而一旁的我眼眶泛淚,在穿戴全套防護裝備之下,已經分不清楚是汗還是淚。後續奶奶因為血氧數值不佳,一度需插管轉至加護病房,得知消息時,內心充滿不捨與擔憂,最後在醫療團隊努力之下,奶奶成功抗疫、康復出院。 隨著疫情趨緩,專責病房的任務圓滿落幕,回顧過去這1個月,確診者被迫與家人分離住進集中檢疫所或醫院,接受隔離治療期間擔心家人染疫、疾病進展惡化,現在還有許多醫療團隊夥伴們,不分科別、不分你我堅守崗位,齊心抗疫為疫情奮鬥著,身為台灣的一份子應該要持續保持警戒不鬆懈,減少非必要之外出和聚會,落實勤洗手、戴口罩阻斷傳播鏈,用自身的行動挺醫護,也能保護自己以及最愛的家人。此時醫護人員可藉由每日主動關懷、傾聽,引導他們說出心裡的感受和疑問,透由醫師明確解釋病情,提升對於疾病治療之了解,且鼓勵與家人電話或視訊,保持緊密聯繫,強化家庭支持系統,使其恢復身心健康。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心靈點滴 |
 |
 |
兒童醫療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