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治療轉移性腦瘤的角色∼保存功能微創摘除 |
 |
◎林口長庚腦腫瘤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陳科廷 |
 |
 |
57歲許女士,1年多前被診斷為乳癌,在接受過切除手術及術後化學治療後,目前疾病控制穩定,然而,患者這兩週開始有漸進性的走路不穩及頭痛症狀,由於平衡功能下降使得她對行走這件事感到害怕,也越來越不活動,心情鬱悶。腦部檢查顯示多處腫瘤病灶在大腦及小腦(圖一左、中),在評估患者癌症控制狀態,釐清患者疑慮,以及完善的手術計畫之後,患者接受一次麻醉的開顱手術移除4顆腦腫瘤(圖一右),術後傷口復原良好,她的平衡、步態以及頭痛都快速恢復了。 轉移性腦瘤何時需要手術?
根據一研究顯示,當癌症患者發現單一腦部病灶時,有約11%比例該病灶的切片顯示並非轉移性腫瘤,意即癌症患者腦部的病灶並不能就斷定是腦轉移,因而切片甚至切除都有其「診斷」上的必要性,畢竟正確的治療來自準確的診斷。是以,在評估這類患者的手術需求時,的確要將「協助診斷」列入考量之中。多數情況下,轉移性腦瘤的手術不僅僅是為了得到組織切片診斷,而是為了改善患者因轉移性腦瘤而引發的神經學症狀,並且這樣的改善藉由其他治療方式(例如:標靶藥物、放射治療)是難以達成的。 轉移性腦瘤手術策略
由於癌症患者普遍體力較衰且共病增加,其全身麻醉風險可能較高,且手術後的體力及傷口恢復可能較長,對於這類較脆弱的患者需有別於一般患者的手術相關策略考量,即「以保存功能為主的微創手術」。 「保存功能」是神經外科手術的圭臬,而這項理念在轉移性腦瘤的手術中則可透過「微創手術」的概念來具體實踐。微創手術從定義上來說,是縮小傷口及開顱骨窗以減少軟組織破壞,亦是盡可能降低對正常腦組織的撥弄,在手術導航系統的協助下,神經外科醫師能夠一步一步精準的確認腫瘤標的,在最少傷害下移除腫瘤;另一方面可以是治療策略上的微創,如同許女士的情況,多處轉移性腫瘤病灶如能在一次麻醉的手術中將病灶大部分移除,則能夠最大化減除轉移癌細胞體積,有助於後續追加的局部或全身性治療對腦轉移本身的控制。
結語 腦實質及腦膜癌症轉移患者的神經外科手術,是解決因轉移病灶產生的續發性神經學障礙,而非治癒其癌症。在這個大前提之下,(1)能準確篩選出需要手術的患者;(2)給予安全、有效且快速恢復的手術策略,即能減低可能因神經學症狀而下滑的生活品質甚至存活期,並最大可能的讓患者回到原癌症科別接受後續治療。 |
|
|
 |
封面故事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心靈點滴 |
 |
 |
兒童醫療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