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與老人跌倒 |
 |
◎台北長庚藥劑部藥師 梁語庭 |
 |
 |
 |
跌倒在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它常常造成老年人入院、殘疾、需要他人協助照護甚至死亡。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報告中,64歲以下過去曾跌倒佔13.3%,但在65歲以上族群中跌倒機率為16.5%。 跌倒不只會引起身體傷害,有些更因為曾有跌倒經驗而害怕跌倒,因而減少外出活動,導致身體功能和活動能力逐漸喪失。因此對於65歲以上老年人,如何評估高風險的族群,預防跌倒是非常重要急切的工作。 2013年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卓越機構指引,將跌倒定義為非故意或非預期的失去平衡,掉落地面或較低的平面。跌倒危險因子可分為內在因子和外在因子:內在因子包括下肢無力、握力差、平衡障礙、功能和認知障礙及視力缺損等;外在因子則包括多種藥物使用(≥4種藥物)、環境不安全(如照明不良、地毯鬆散或浴室安全設備不足等)、曾有跌倒經歷及步態或平衡問題的老年人有較高的跌倒風險。 藥物與老人跌倒關聯性 老年人常因使用藥物而發生頭暈、眩暈及低血壓等副作用而造成跌倒,若合併使用多種藥物可能會引起藥物交互作用而產生加成效應,增加跌倒的風險。 這類會造成眩暈、平衡障礙及跌倒風險增加的藥物,又稱為跌倒風險增加藥物(表一),最常見的有中樞神經系統或精神科用藥(抗憂鬱藥、抗精神病藥、抗老年癡呆症藥物)、苯二氮平類藥物、抗巴金森病藥物、巴比妥類藥物,抗癲癇藥物和鎮靜藥,其他還有心血管類藥物(如毛地黃、α-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和利尿劑)、止咳製劑、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抗血小板藥物、嗎啡類藥物和泌尿解痙劑、降血糖藥物、毒性化療藥物和抗青光眼製劑等,也都可能增加跌倒風險。 藥品本身特性及藥物使用方式,也會影響跌倒風險的高低。病人年紀越大、用藥劑量越大、藥品半衰期較長或使用較久時間等,都會增加跌倒的風險;不過許多不良作用都可在停藥之後減輕。建議老年人使用跌倒風險增加藥物時,應採用最低有效劑量和縮短使用時間,以避免副作用。 預防跌倒的策略 首先應評估風險,可根據跌倒評量表評估(表二),其次應作身體評估(如測量直立血壓、評估視力、檢查藥物、測試平衡、步態和下肢力量)及改善危險因素,這樣可以使跌倒的風險降低30∼40%。定期評估所使用的藥物,避免不必要的藥品,包括成藥或健康食品;處理急性疾病並檢查慢性病的治療情況,檢查視力及聽力的情況。 注意事項 規律運動,增加肌力及平衡感,必要時使用適當的輔具。如使用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藥物或血壓的藥物時,更應該追蹤大腿肌肉的平衡力、步態和血壓值。 藥物方面,針對服用跌倒風險增加藥物的病人加強衛教,安排合宜用藥時間,如避免晚間使用利尿劑等,以減少跌倒風險;檢討病人的多重用藥,減少藥物造成的副作用,降低跌倒的風險。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中醫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