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談嬰兒搖晃症候群
◎基隆長庚護理部主任 陳淑賢
「父搖晃哄嬰丟小命」,七個月大女嬰哭鬧不停,新手父親抱著搖晃哄睡,疑似過於猛烈,女嬰出現口吐白沫、昏迷狀況,送醫搶救於10多天仍宣告不治,檢警懷疑是「嬰兒搖晃症候群」所致。
上述這一則媒體新聞,讓人為父母的無心之過,深感難過。
「寶寶乖乖,不要一直哭啦!」,有些家長習慣以搖晃的方式哄睡嬰兒,不知道搖晃對嬰兒的嚴重影響。美國的一項統計報告中指出,有高達七成年輕的家長不知道使用搖晃的方式來哄睡嬰兒是個危險的動作,更不知用力甩動嬰兒可能造成腦部傷害。根據美國國家嬰兒搖晃症候群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美國每年有將近五萬個嬰兒因照顧者的疏忽而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其中,約30%有失明、癱瘓或意識受損等永久傷害,15~38%會不幸死亡。
為什麼搖哄嬰兒的做法,對嬰兒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傷害?
「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 baby syndrome, SBS)是指嬰兒承受非意外、重複、加速與減速的劇烈外力來回搖晃,導致嬰兒的腦內組織受傷的不良後果。其形成原因包括:第一,由於嬰兒的頭部佔了約全身重量的四分之一,其腦部的水分含量較高、髓鞘化尚未完全;再者,嬰兒的頸部肌肉較柔弱無力,所以在劇烈搖晃下,腦部容易被扭曲和壓迫,此時連接腦部和硬腦膜的表淺靜脈,受到拉扯而超過它們的彈性張力,就容易破裂出血。還有,也可能是腦部直接撞擊到頭顱骨的內緣而造成腦組織創傷,造成腦細胞破壞死亡。
嬰兒搖晃症候群主要好發在3歲以下嬰幼兒,尤其多數病例發生在2到4個月大的嬰兒。症狀會因搖晃時間的長短與劇烈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由於沒有明顯的外傷,嬰兒往往讓照顧者誤以為是感冒而不太在意,等到嬰兒出現沒有理由的煩躁不安、無法控制的哭泣、無法被安撫、不吃東西、嗜睡或無法被喚醒、超乎尋常的嘔吐、抽搐、不停地流口水、四肢無力、囪門膨起、對光刺激瞳孔不收縮、失去意識等異狀,才警覺嬰兒不對勁。此時唯一的做法就是就醫找出症狀的原因,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並且將傷害降到最低。
嬰兒搖晃症候群是一種神經急症,除了兒童神經科的緊急會診與處理,往往需要同時照會放射線科、眼科、兒童神經外科及其他專科醫師以做出正確診斷。第一線影像檢查診斷工具以電腦斷層掃瞄為主,而核振造影(MRI)為重要輔助檢查。人的大腦組織非常精密,各部位掌管身體不同的反應和功能,而搖晃症候群之所以嚴重,是因為腦受傷的區域往往很大,導致後遺症複雜難治癒。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個案,腦部受損後有約八成的比例會出現永久的神經學損傷,如失明、癱瘓、學習障礙、動作發育遲緩、語言障礙、癲癇等。
預防勝於治療
如何避免「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發生?防治之道,在於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在嬰兒哭鬧不安時,盡量不要動怒與用力搖晃嬰兒。嬰兒哭鬧不停的原因很多,或許是肚子餓、尿布濕了、太熱太冷、想睡等生理方面的問題,也可能是身體不適,如腸絞痛、脹氣、便祕等病理性因素,所以務必先找出哭鬧原因,千萬不要以用力搖晃方式來安撫。
在家中,當遇到嬰兒的哭鬧不停怎麼辦?初步安撫無法停止,建議可採「直立抱法」,一手托住寶寶臀部,另一手托住寶寶較脆弱的頸部、頭部,讓臉部一側貼住母親胸口,讓寶寶感受母親心跳聲與溫暖,如此一來嬰兒即能感受到安全感,而哭鬧將會逐漸停止。另外可以溫柔的音調跟寶寶說說話、唱唱歌、或者跟寶寶玩有聲音的玩具等方式安撫,這樣可以使寶寶獲得更多的刺激,又可以避免腦部過多的晃動。
在抱起寶寶時需注意頭部與頸部的支撐,切記不要只抓握寶寶的腋下,這樣會使得寶寶的頭頸部後方呈現懸空的狀態,容易發生意外。如果讓嬰兒採坐姿,更要避免寶寶因無固定而有傾倒、滾落的危險發生,所以有效固定寶寶是必要的,譬如正確使用汽車安全座椅、採前背式包巾(包巾高度需能穩定孩子的頭頸部位)或背帶,可以確保孩子在行車或移動時更安全。除了劇烈搖晃外,另有些不當的行為例如有些家長一時興起,把孩子拋向空中或是將嬰幼兒直接拋到床上,也是容易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危險動作。
有些家長會質疑:難道都不能搖晃嬰兒?其實在寶寶的頭頸部有支撐之下,輕微、適度的搖晃寶寶或放在搖籃左右搖晃,並不會對寶寶造成嚴重傷害。照顧嬰兒需要耐力、體力和知識,照顧者會因繁複的工作感到壓力大、疲累、情緒暴躁。但無論如何請必需細心,避免過度的晃動嬰兒或不經意的粗魯舉動。對脆弱的嬰兒來說,照顧者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傷害。因此照顧者在情緒不佳的情況下,建議先經過短暫的休息,等到心情平復時再繼續照顧的工作。生命無價,每個生命的來到都是因為緣分。照顧者如能少些煩躁,多些耐心與細心,每個小孩子都將成為世界的棟梁。(本文承蒙台北醫學大學趙映澄協助,特此致謝)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