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動脈栓塞術 |
 |
◎林口長庚影像診療科主治醫師 顧逸康 |
 |
 |
傷性脾臟破裂,常見於車禍或腹部鈍傷,因脾臟實質甚為脆弱,且血運豐富,當受到外力作用時,極易引起破裂出血。臨床上,將由外力作用所造成的脾臟損傷或破裂,稱之為外傷性脾臟破裂。另外有證據顯示懷孕後期子宮的膨脹加大了腹腔的壓力,也會導致脾臟更破裂。臨床上,如果脾實質發生損傷而脾包膜仍未斷裂,則會發生包膜下血腫,非常不易被發現,常常要到脾包膜裂開,腹腔內出現大量積血而伴隨發生急性血容量下降和休克癥狀,才能很快明確診斷。最令臨床醫師棘手的是,有時儘管脾臟受到了廣泛的損傷,但臨床上會出現循環相對穩定的假象,造成病人可能於之後的任何時間發生二次出血而有生命的危險。因此現代醫學對外傷性脾破裂發展出多種治療的方法,包括了保守治療、開刀修補或切除脾臟和脾動脈栓塞術(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而目前醫學上的觀念認為,為了避免脾臟切除後增加感染率,脾外傷時會盡力去保留脾臟。因此只要病況許可且病人生命徵象相對穩定時,可採用脾動脈栓塞治療脾臟鈍傷而讓脾臟保留下來。關於脾動脈栓塞術,手術方式是採X光導引,藉由微細導管把栓塞物導入脾動脈,使脾動脈血流停止而達止血的目的。其手術傷口位於鼠膝部,有傷口小和術後恢愎快等優點,但並非所有外傷病人都適用此術式來治療外傷性脾臟破裂,還須考量各種臨床狀況後由醫師選擇最有利的治療方式來治療病人。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醫療與社會 |
 |
 |
白話醫學 |
 |
 |
愛無國界 |
 |
 |
長庚健康影音館 |
 |
 |
兒童醫療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