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包袱 |
 |
◎嘉義長庚嬰兒室N2護理師 戴妤蓉 |
 |
 |
小莉是個足月出生的小女嬰,在產檢過程中皆正常,但出生時卻發現臉部外觀異常;當小莉爸爸看到外觀異常時,難過的表情及媽媽哭泣的樣子,即使身為臨床醫護人員,雖難以體會產婦及家屬當時的感受,但心裡酸酸的感覺卻久久揮之不去。 在醫院工作發現,每一位新生兒都是媽媽用生命換來的心頭肉。而在現今醫療發達的時代中,仍有科技無法預先檢驗出的疾病,這種先天性的缺陷,除了帶給家庭很大的心理衝擊,未來照護亦成為家中的重擔。但無論孩子生了什麼疾病,父母親仍必須用他們偉大的包容心,無怨無悔照顧他長大成人,如諺語所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歲」。其實大部分父母當下得知孩子是先天性缺陷兒的第一反應是,為什麼會是我的孩子?通常會出現震驚期、否定期、憂傷期、適應期、重整期;所以,父母親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負向情緒,否則將可能造成與孩子互動過程中,因愛恨情愫,而產生排斥或過度保護小孩的心情。 然而,即使父母親已經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認為生了先天性缺陷小孩是上天給他們的考驗,讓他們體會不同的人生,也幫助自己的成長,進而存著感恩心情接納孩子誕生。但家庭經濟是一大考驗,當孩子是缺陷兒,家庭中有一方就必須放棄工作照顧孩子,進而造成家庭經濟困難。所以家庭所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非一般正常家庭所能體會。 近年來台灣的社會資源發展網提供相當多協助,如孩子出生後若有先天上缺陷,在醫院時會提供相關醫療協助及心靈、社會適應問題的幫忙。孩子出院後會提供社會資源,可透過門診,病房的諮詢服務,並設立教養經驗的交流及分享,協助父母親可以了解先天缺陷疾病照護方式及注意事項,並使父母可以得到寶貴經驗指導,而醫院及社區方面也可舉辦醫療座談會、親子相處模式等等的主題演講,可滿足父母各方面疑慮及需求。當然也有提供孩子治療性遊戲活動,增加孩子社會適應能力及自身存在感。若孩子出院後則會提供社會資源的資訊,讓父母能感受到我們關懷及付出,並讓社會大眾及政府正視罕見疾病家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也讓原本孤獨無助的家庭更有勇氣面對生活中接踵而來的壓力,因為他們不再孤獨的面臨未來無助的生活,有了各界的資源與協助。相信能讓這樣的家庭也能擁有正常的生活。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新知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我心深處 |
 |
 |
白話醫學 |
 |
 |
兒童醫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