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卷第十一期 98年11月1日發刊
林口長庚關節重建骨科專刊
人工關節的新發展 過去現在與未來
◎林口長庚骨科部關節重建骨科主任 李炫昇 ◎林口長庚執行副院長 翁文能     
前言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經濟的成長,加上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有越來越多的病人因為關節疾病,需要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來改善關節的症狀與功能,並提高生活品質。
過去
人工髖關節的發展是從西元1962年英國爵士John Charnley醫師使用高分子、高密度、低磨損率的聚乙烯(polyethylene)臼杯與金屬股骨柄,用骨水泥加以固定,使得人工關節的成功率大增而開始發揚光大,人工膝關節的發展則較晚,但是材質及固定方式則類似。
早期的人工關節以骨水泥固定為主,利用骨水泥生物相容性高且聚合後可以立即穩定的特性,在95%的病人可以使用超過15年以上,然而骨水泥在體內時間久了,可能會發生龜裂而導致人工關節鬆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後來發展出在人工關節的表面以多孔處理,或結合一層生醫陶瓷(bioactive ceramic),讓骨骼組織直接長到人工關節的表面孔洞,達到生物性固定的長期效果(biologic fixation)。
現在
根據中央健保局的資料,國內每年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的病人超過二萬人,其中又以人工膝關節與人工髖關節置換佔大多數。目前不論人工髖或膝關節,超過95%的病人都可以達到15年以上的滿意度,更長期而言,人工關節則會面臨關節面磨損;磨損碎屑引發骨溶解;應力遮蔽效應(骨質流失);細菌感染;人工關節固定鬆動等問題。由於人工關節近年來發展迅速,從手術技術、電腦導航、到關節材質由不鏽鋼進步到鈷鉻鉬合金、鈦合金、鉭合金,介面由傳統的超高分子塑膠、進步到超耐磨高絞鏈塑膠、陶瓷與金屬介面人工關節,對於磨耗引發的骨溶解,以及應力遮蔽造成的骨質流失,都有長足的進步,許多的病患甚至能使用超過30年,因此人工關節置換被譽為20世紀醫學發展的重要突破與典範。
最近10年,人工關節置換有一些新發展值得一提,此處僅舉其大要者,加以說明:
一、微創手術:微創是近來關節重建發展的重要革新,以往醫師重視的是將人工關節正確、緊密、牢固的植入病人體內,以得到長期的成功,比較不重視傷口的大小,醫界經常戲稱「大醫師大傷口,更大醫師更大傷口」,而微創觀念的導入則是希望能儘量減少病人的創傷,達到同樣的長期成功結果,於是對於手術器械,手術方法,組織切口與路徑,麻醉止痛方式,術後復健都有諸多的革新,然而因為技術困難,因此並非所有的醫院都能夠安全、且正確的執行微創手術,本院在微創手術方面、不只在技術上領先,同時也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在國際上負有盛名。
二、電腦導航手術:利用電腦定位結合X光攝影與紅外線(電磁)導航系統,將人工關節手術的精確度提高,本院自2001年引進人工膝關節與髖關節的導航手術,至今已有相當豐富的經驗與成果,包括嘉義及高雄長庚,都發表了相當好的論文報告。
三、人工關節材質的改良:目前健保已經開放包括陶瓷人工關節、金屬人工關節,病人只要部份自費負擔差額,就能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關節。
四、人工關節細菌感染的治療:細菌感染是人工關節的災難,少數早期治療的病人,人工關節能被保留而不必拔除,目前大多數的病人會接受標準的階段性手術治療,先將感染的人工關節拔除,等感染被控制後再重建。
五、複雜人工關節重新置換:人工關節鬆動合併骨質流失後需要重新置換的複雜程度,甚至比要重建倒塌的房屋更困難,目前利用骨骼銀行的異體骨移植,加上特殊的關節設計與鉭合金,解決了許多複雜困難的問題。
未來
人工關節未來有潛力發展的方向很多,以下列舉一些提供參考,一、陶瓷、金屬介面人工關節的研發,可以得到最低的磨損、最大的活動度、及最少的血清金屬離子濃度,而且可以用在困難病例、包括再次置換病人;二、表面特殊處理、抗菌人工關節:學者們把鈦合金表面以藥物處理,再將抗生素以共價方式鍵結到鈦合金表面,目前已經獲得正面的成果,未來很有機會應用到臨床;三、客製化的人工關節手術器械:手術前將醫學影像(例如電腦斷層)加以處理,以擴充實境技術根據病人的關節,設計製造專屬的客製化導航工具,同時可在術前先行模擬演練,以達到更正確與穩定的結果;四、模組化的人工關節,將現有之關節細部分解,更利於微創手術,甚至可以在關節內組裝;五、使用抑制骨吸收、或促進骨再生的藥物,以增強人工關節與骨組織的結合:在本期有專文「內外兼修的骨科高手」介紹;六、組織工程結合人體幹細胞、或其他生長因子之人工關節複合植入物。
結語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未來20年人工髖關節置換的需求會成長1.7倍,人工膝關節置換的需求會成長6.7倍;在美國手術的花費平均約90萬元,而台灣目前於「論病計酬制度」下,平均費用約為12萬元;若是用人工關節再次置換來比較,在美國費用約150萬元,如果是因為發生感染而需要再次手術,整體費用約460萬元,相對的、在台灣因非感染因素接受再置換手術的花費約在萬元,即使是因為感染因素而接受計畫性的分期手術,花費也僅需20萬元左右,以台灣先進的技術與高品質的醫療水準,醫療費用如此低廉,相當有機會成為其他地區病人尋求治療的人工關節中心,如何保障國人就醫的品質與權益,正是考驗我們的智慧。 
         
 
封面故事
人工關節的新發展 過去現在與未來
醫師 我的關節變形疼痛怎麼辦 常見置換人工關節的原因
人工關節是什麼 人工關節的材質與種類
內外兼修的骨科高手 藥物使用在人工關節置換的考量
困難人工髖關節再置換與骨移植
困難人工髖關節再置換與骨移植-2
人工關節感染了怎麼辦 人工關節感染的處理 長庚經驗傲視世
新聞紀要
情人湖院區社會志工隊成隊典禮紀實
中老年人眼睛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醫療時論
新興傳染性疾病 新型流感H1N1
醫學新知
染色體頂端的諾貝爾獎
特別報導
我心中永遠懷念的王創辦人永慶先生
緬懷王創辦人永慶先生逝世周年
參加「林口長庚國家品質獎申辦共識營」會後感
心靈點滴
飛翔天空
養生文化村報導
樂活養生體驗營
病人安全
醫療團隊合作(TeamSTEPPS )與病人安全之應用與展望
增刊目錄
SCI論文指標與學術機構評鑑制度評議
談膝關節疼痛的診斷與治療
何謂人工植牙?
松山區健走嘉年華-菸害防制宣導活動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