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失智症新紀元∼失智症中心 |
 |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 徐文俊 |
 |
 |
 |
失智症醫療與照護需要持續增加 台灣社會老化速度世界第一。我們早於1993年步入高齡化社會(根據聯合國之定義,老人人口超過總人口數7%者之社會),卻將於10年後進入超級老人社會(老人超過總人口數14%者)。所以我們應當為即將來臨之老人照護問題準備。 老人失智症是一種發生於老人(指65歲以上者)之退化性疾病。其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亦即在老人之發生率大約為1~2%。隨著年齡增加,其發生率每5年增加一倍。目前老人人口中約有3~5%為失智症患者。因此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國內失智人口已突破萬人,民國145年,失智人口將超過62萬人,亦即平均每年逾萬人速度成長。 本院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宗旨,於2001年初創設護理之家,而於2003年12月設立兼具急慢性醫療之桃園分院,專門從事慢性醫療及長期照護,提供民眾完整醫療照護。於此同時,更在2005年1月開放養生文化村,提供老年人口一個可以繼續經營晚年生活的安養社區。而為因應社會對於失智症持續增加之醫療與照護需要,本院於今年成立了「失智症中心」。 失智症中心成立目的 1.建立一具失智症專業之多領域(multidisciplinary)照護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衛教師、心理師、社工師、復健師以及個案管理師,提供病患與家屬全方位之服務。 2.建立失智症完整之評估診斷流程與技術,尤其是早期診斷,以便早期介入,早期治療。目前已結合核子醫學、磁振造影、神經心理、遺傳基因與分子醫學進行研究,期能對於極早期阿茲海默氏症予以正確診斷。 3.提供連續性之照護平台,結合養生文化村與護理之家,串連養生機構與長期照護,提高照護品質。 4.建立亞急性病房與失智症養護中心,以補足目前本院急性醫療(急診、病房與加護病房)與慢性照護對於失智症醫療照護之空隙。 5.建立失智症研究與臨床試驗之平台,與國際同步。跨科系、跨院區並與國內外機構合作研究。 6.建立失智症資訊系統,包括個案管理系統,對個案完整登錄與追蹤;多專業領域資訊系統,建立多專業照護資訊平台,使各專業間之資訊流可以互通;研究資料庫系統,連結臨床與各研究之資訊,以達成病患資訊完整與充分之利用。 失智症照護之特殊性 失智症醫療照護有其特殊性,而失智症中心之建構需能因應此特殊性。分述如下: 1.不同病程階段需求改變:退化性之失智症,如阿茲海默氏症,雖有藥物治療,但仍會持續惡化。其失智症嚴重度從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所需之醫療與照護隨之不同(詳見表一)。 2.照顧者負擔沈重:照顧者因為失智症患者常有行為與心理障礙,照顧上非常困難,而且大部分之失智症患者已經失去自我照顧,完全需仰賴照顧者。因此照顧者也需要予以特別之照顧,才能同時提高病患以及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對於失智症,不僅是對於病患需提供正確之診療服務外,對於照顧者亦需有完整之照顧。 3.照護時間長久:由於失智症病患經診斷後,其平均存活約8~10年,因此需要長期之照護。照顧者需因應患者之改變而學習不同之照護技巧與知識;且眼見病患持續惡化,照顧者亦身心耗竭。因此對於患者與照顧者均需持續提供不同階段之照護服務與支持。 失智症醫療之特殊性 1.患者就醫困難:由於病患之認知功能退步,加上其精神症狀與行為問題,對於目前門診空間擁擠與就醫流程快速繁瑣,多會排斥,以致於患者排斥就醫,增加醫療照護困難度。 2.非藥物療法為主要治療方式:由於目前並無有效防止失智症惡化之藥物,反而是對於非藥物治療,有許多文獻報導有效之方式,其中包括活動治療、運動、瑞智學堂、園藝治療等等。因此,在醫療服務中,應提供此類非藥物治療給病患,或透過間接教導照顧者,於居家提供相關治療。 3.藥物治療:雖然目前無防止惡化或治癒之藥物,但是對於失智症之各種症狀,如有必要,仍須給予藥物,包括提昇認知功能之藥物、抗憂鬱藥物、抗精神藥物等。再加上老年通常有許多共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等等。不僅藥物種類複雜、其間有交互作用、也可能對失智症患者之認知功能與精神行為有不良反應。故病患之藥物治療需要專業判斷與諮詢。 失智症中心之建構 失智症中心之設計理念,乃是依失智症嚴重度提供所需不同之服務。
失智症中心初步將於桃園分院成立門診區,其服務以門診為主(如附圖)。其設計以溫馨安靜與明亮為原則,與其他門診區隔,設有懷舊區,播放清柔音樂,使得失智症患者能有獨立、可放鬆的空間,提昇看診之舒適性。並於該區域設有評估室、衛教室、安撫室與會談室,一改過去在一般門診區擁擠悶熱之情形。 失智症中心提供之服務 目前失智症中心提供之服務,包含以下。 衛教服務 由專任衛教師作日常生活活動(ADL)與神經精神/行為障礙評估,並且評估藥物療效,原有問題之再評估,並對特定問題進行衛教。醫師看診後,並可依醫囑進行衛教。對於初診病患並可以家族或病患支持系統為對象,進行較長時間之諮詢與規劃。 職能治療 職能治療之目的期能改善病患症狀,減緩功能退化,因此以鼓勵與教導家屬進行居家活動治療為目的。其內容包括配對、記憶、分類、排序等認知活動之訓練。 瑞智健診 其對象包括主訴記憶障礙、老人失智症家族史、或有輕度失智症症狀,希望得到精緻服務者。目的是發現疑似病患,轉介至失智症門診,及早診斷失智症;對於診斷「輕度認知障礙」,施予預防措施,減少轉變至失智症之可能。 輕度失智症訓練課程 其對象包括輕度失智症患者。目的為增強記憶力,期能減緩記憶力退化速度;教導代償性技巧,減少功能退化;增進人際互動;給予情感支持,保有正向情緒與想法;教導預防失智症發生與惡化之正確健康概念等等。 「健腦保智」訓練課程 其對象包括正常者或輕度障礙者,例如自覺記憶障礙、有失智症疑慮(例如失智患者之兒女)者。 其主題包括記憶增強術(記憶訓練)、焦慮、壓力與自我調適、舒緩運動、認識記憶障礙失智症、預防失智症、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吃的學問。 失智症照顧者照護技巧訓練班 其對象為照顧者,尤其是家庭照顧者。以一系列之課程,使家屬更進一步了解失智症患者之症狀、照護重點、社會資源…等相關資訊。目的在提昇家屬的照護技巧,更得心應手地照顧病人,使病人及家屬更有生活品質。 結語 失智症中心首創之初,將以門診個案為對象。然而,目前長庚養生文化村與護理之家正蓬勃發展,期望在將來能夠藉助兩個單位之成果基礎,更進一步提供機構化服務,使得失智症病患與照顧者能得到持續性醫療服務。 此失智症中心之成立為國內首創,而其整合醫療服務與學術研究之架構,更讓臨床與研究相輔相成。目前失智症之照護雖一致認為非常重要,其影響亦會隨老年人口增加而日趨重要。然而照護之難度頗高,且成本比其他疾病之照護昂貴。本院之宗旨為「不以營利為目的,從事醫療事業,促進社會公益福利」。必定能為失智症病友提供優質而完善之服務,並成為國內第一而世界一流之失智症中心。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發現長庚之美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