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陰莖短小的迷思 |
 |
◎林口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 王大民 |
 |
 |
 |
前些日子因為保健食品含有塑化劑的風波,幾乎讓整個社會人心惶惶,特別是家裡有嬰幼兒的家長真的是每天擔心度日,因此基於泌尿科醫師的立場,希望能藉此澄清一些有關外生殖器的正確觀念,請家長除了關心陰莖的長度之外,應該同時多細心觀察小雞雞周邊附屬的重要器官。例如:包皮長短及鬆緊的問題、陰囊內的睪丸大小、以及尿道口是否在正常的位置。 首先讓家長誤以為是陰莖短小,最常見就是包皮過長的包莖,或是包皮過緊的包埋陰莖(請見圖一),雖然包埋陰莖的病童個個看似陰莖短小,其實它是正常的陰莖被過緊的包皮束縛住,只要將包皮重建就可以恢復正常的長度。形成真正的包埋陰莖有三個重要因素,第一:陰莖根部附近的皮膚及皮下脂肪層與恥骨之間沒有正常緊密結合,致使陰莖內縮於皮膚及皮下脂肪層內,不能向前挺出;第二:陰莖包皮的內層與外層長度比例不對,一般都是外層太短,而使得陰莖被外層包皮侷限住;第三:包皮的開口太小。三個因素加起來讓陰莖看起來像一個三角錐的小突起。所以家長們應該了解包埋陰莖的病童陰莖的真正長度應該都是正常的,只是被周圍的皮膚或皮下組織所掩蓋(請見圖二)。針對包埋陰莖,可以以手術矯正,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病童都適合手術,一部分過胖的小朋友恐怕必須先從減輕體重開始,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之後再來評估是否適合接受手術。 家長除了特別關心陰莖的長度,也請多關心旁邊陰囊內的睪丸是否正常,因為塑化劑的作用是影響睪丸激素(睪固酮)的產生,而睪丸才是決定陰莖長短的主要因素,所以大家應多注意睪丸的存在與否,如果是真正的隱睾症就必須找相關外科醫師安排手術治療,但是也請家長不必太驚慌,也要知道另外一種俗稱假性隱睾症的回縮睪丸現象更為常見,因為回縮睪丸大多數並不需要開刀,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大多數會自動下降。所謂可回縮性的睪丸,就是在放鬆的情況下,檢查者可以用左手壓住腹股溝,然後用右手在陰囊偏高的位置可以摸到睪丸,而且可以將睪丸拉到陰囊底的位置,但是當檢查者放手後,睪丸有時又會離開陰囊回到原來較高的位置,所以父母親會覺得有時候摸得到,有時候卻摸不到睪丸。造成可回縮性的睪丸的原因,一般是認為是提睪肌反射過強的關係。其實提睪肌反射是一種正常的反射,這種反射的表現是當觸摸大腿內側、溫度冷或害怕緊張的時候睪丸會往上縮起來,只是這些病患的提睪肌反射過於強烈。一般而言這種病例大多數都不需要手術,而且大部分到了青春期,提睪肌反射都會自動穩定下來,睪丸就會固定在陰囊內,所以一般而言是可以不必接受手術,但是需要長期且規則性的追蹤。 最後要請家長們注意小朋友的尿道口是否在正常的位置,因為尿道口下裂的病童經常合併陰莖短小,如果家長只注意陰莖的長短,而不知道要檢查尿道口的位置是否正常,可能會耽誤這群尿道下裂小朋友接受手術矯正的黃金時機(請見圖三),因為我們台灣本土尿道下裂的發生率是1,000位新生兒會出現3.38個病例,算起來每年約有294個新病例(去年的男新生兒數目是8萬7千左右),但是其中只有4成左右的病患接受手術,所以從以上的資料得知,仍然有接近6成的病患沒有接受手術治療,帶著身體器官的缺憾度過一輩子。其實尿道下裂這個疾病的名稱,有時候會被誤解為只是外表裂開一個破洞,嚴格來講是除了陰莖短小之外,病童的前段尿道會整段缺損,而且又加上陰莖彎曲的問題,所以這是一個絕對需要相當專業的尿道修補手術技術的疾病。有些比較嚴重的病例甚至要分成兩階段來做重建手術,所以並不是簡單修補而已。而且尿道下裂的病患最好能在兩三歲之前,做好尿道重建的手術,因為小朋友在這個時候傷口癒合的能力較強,也比較不會影響身心的發展。 總而言之,希望大家絕對不要陷入只關心陰莖短小的迷思,也請不要太恐慌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罪給塑化劑,請家長除了注意陰莖的長短外,平時在家裡可以先試著先檢查上述的三個重點:包皮長短及鬆緊的問題、陰囊內的睪丸大小、以及尿道口是否在正常的位置,或許就能先自己檢查出來相關的生殖器疾病。 至於塑化劑對人體的影響,有如環境荷爾蒙的影響,一般是需要長期追蹤才會看出有無不良的結果,所以對於下一代外生殖器的外觀,需要持續的關心,但是請不要過度的擔心。另外除了注意小朋友生殖器的長短外,也請多關心他們心理調適是否正常,因為健康的心理與健康的身體是同等的重要。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