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小張的爺爺抽菸已逾 30 年,患有糖尿病與高血壓,腎功能亦不佳,又偏好重口味食物,如醬瓜、罐頭與泡麵。3 年前的某天深夜,爺爺突發急性心肌梗塞,在接受緊急心導管支架置放治療後出院。一年後,爺爺覺得身體都沒有異狀,認為藥物無須每日服用,只要在感到不適時才服藥,於是就自行改成斷斷續續服藥。
近 3 個月來,小張發現爺爺經常感到疲憊,以前可以輕鬆爬五層樓,但最近只爬一層樓就必須休息好幾次,晚上睡眠品質也不好,常睡到一半就必須要坐起來才能呼吸,甚至有時候一整夜都要跪在地上或趴在床上才能入睡。最近幾天,爺爺雙腿浮腫嚴重,咳嗽不止,三餐都吃不下,每天都是以稀飯配醬瓜,此外,他的小便量顯著減少,卻時常感到口渴,因此爺爺就多喝水,一方面想解渴,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藉此增加排尿量。
昨天半夜,小張發現爺爺突然感到胸悶不適,呼吸困難快要窒息了,於是趕緊打119 請救護車送爺爺到急診室。檢查發現嚴重的肺積水 ( 圖一 ),而且心臟的收縮力也只剩下 20% 左右,抽血檢驗發現一種與心臟水分負荷過量有關的荷爾蒙 (B 型利鈉尿胜肽 , BNP) 數值高達 1200 多。急診醫師診斷爺爺有嚴重的心臟衰竭,必須住院治療。住院期間,醫師給予利尿劑治療,爺爺水腫明顯減輕,呼吸也順暢許多。爺爺因此堅持要出院,但其實還有很多藥物還沒使用,而且爺爺及家人對於心臟衰竭的病程發展,以及返家後的居家照護、飲食選擇、病情的變化等都缺乏足夠的了解。結果,出院後兩個禮拜內爺爺又病情惡化再次住院,還因為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這次住院爺爺元氣大傷,體重驟減 6 公斤,全身虛弱無力,食慾低落導致營養不良,且一走就喘,全家人的日常作息及工作都被打亂了。
現在,小張一家人想了解心臟衰竭是怎麼一回事,學習相關的知識,希望能找到治療心臟衰竭並且防止心臟功能惡化的方法。
心臟衰竭的原理,是心臟沒有力氣將提供身體所需的足夠血液打出心臟,所以容易累;另一方面,打不出去的血液就往回堆積在肺部、肚子和腿部,引起各處積水。這類病人雖然水腫,但反而會感覺口渴以及胃口不好,於是一直喝水、吃稀飯或含水量多的水果食物,但這反而惡化積水的狀況。
台灣心臟衰竭患者逐年攀升,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過去 10 年因心臟衰竭住院人數增加高達 9 倍之多,是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不少患者對自身罹患心臟衰竭毫無察覺,簡單來說,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包括「累、腫、喘」,若按壓小腿後 5 秒鐘,按壓處都沒有回彈,即是出現水腫問題 ( 如圖二 ),若再加上經常覺得疲憊,很有可能已經心臟衰竭,建議必須就醫檢查,透過胸部 X 光 ( 如圖一 )、心臟超音波、抽血檢測 BNP 數值等檢查進行診斷。
台灣心臟衰竭患者增加的原因,一方面與人口老化有關,另一方面與各類疾病種類相關,其中心血管阻塞最多占 28%,心肌梗塞占 22%,27% 為不明原因,其他占比較少的原因包括心臟瓣膜問題、心律不整、高血壓、心肌炎、甲狀腺疾病、懷孕生產及癌症化療藥物導致等。目前心臟衰竭住院患者返家後,幾乎只能以服藥控制病情,然而相關照護知識不足,缺乏專業人員持續照顧與引導,導致一有問題就再度送醫院,醫師治療後接著開藥,患者回家雖情況改善,但過一陣子又再出狀況回到醫院,半年內再住院率高達 3 至 4 成,陷入長期不斷地惡性循環。
本期醫訊,我們透過 4 篇文章試著讓大家了解心臟衰竭 (1)該怎麼用藥? (2) 吃東西該注意什麼? (3) 有沒有復健的方式?以及 (4) 心臟衰竭病人為何需要護理專家的照護。希望大家能了解,一個完整的心臟衰竭照護,不是只靠醫師,病人及家屬也是照護團隊的一員。過去的統計數據顯示,罹患心臟衰竭後,5 年存活率只有一半,但經由對於照護的認知,這一困境正逐步改善。因此,在病人、家屬及多職能醫療團隊攜手合作下,這是一個可以積極控制並改善的病症。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