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十二期 113年12月1日發刊
全面守護身心靈~身心醫學的新進展
談非特異性下背痛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歐陽良俊
前言
下背痛是現代人非常常見的問題,不僅會造成病人的不適,還可能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根據統計,每個人一生中約有40%的機率會產生下背痛,其中,40歲以上的男女,又更容易受到下背痛所苦。

下背痛根據原因,可以分為「特異性下背痛」和「非特異性下背痛」。特異性下背痛,顧名思義是有一個特定的疾病所引起,這些疾病包括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等;非特異性下背痛,則是指那些找不到特定成因的下背痛。

非特異性下背痛
這類型的下背痛占了最大宗。非特異性下背痛,目前認為是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在工作上需要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搬運重物、需要頻繁彎腰或轉身的族群特別容易受下背痛所苦。長時間不良姿勢者也是下背痛的高危險群。另外,肥胖患者、吸菸族群、缺乏運動等,也容易產生下背痛。也有統計資料顯示心理健康和下背痛有一定程度的關聯:壓力、焦慮、憂鬱、對工作不滿等,都可能同時會有下背痛的困擾。

非特異性的下背痛,大部分的人在發作後的6週內會逐漸自行好轉,但也有少部分的病人會呈現長時間的疼痛。這類的病人我們會歸類為「慢性下背痛」的族群,一般是指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的患者。疼痛範圍較大、身體活動較少、疼痛強度較高、疼痛時間較久、伴隨憂鬱焦慮,或先前就有過下背痛的患者,都更有可能會成為「慢性下背痛」的一員。

非特異性下背痛,該怎麼辦?
目前的治療方式,仍是以非藥物介入為主。在急性期(剛發作不久),很多患者可能會覺得盡量減少活動、好好休息,下背痛就會自行復原。但現在的研究證據顯示,維持一定量的活動,相較於完全不動而言,有可能可以更快地擺脫下背痛。所以站在醫師的角度,我們很鼓勵在疼痛可以忍受的範圍內,盡量維持正常的生活起居。散步、打掃、洗車、擦窗戶等,都是維持身體活動很好的方式。

除了維持日常活動之外,「運動」也是緩解非特異性下背痛很重要的方法(圖一),適度的運動,對於長久不癒的下背痛患者而言是有益處的。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在開始運動之前,可以先諮詢醫師看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開始運動。平常容易胸悶、喘、心悸的患者,或是已經有心臟病、腎臟病、糖尿病的患者,尤其需要先經過醫療評估才能安全地開始運動。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姿勢,也可以減少下背痛的發生。以工作環境為例,桌子和椅子的高度設定,以能讓手肘彎曲90度、髖關節與膝關節彎曲90度、腳跟平放在地面上為宜。可以使用靠墊或設計良好的人體工學椅,讓腰椎維持正常曲線,螢幕高度以比視線水平低20度左右為原則。良好的姿勢可以減少肩頸與腰部的過度勞損,降低肩頸痠痛和下背痛的發生。

非特異性下背痛的醫療介入
除了維持良好姿勢和保持運動習慣外,適當的醫療介入有時是必要的。在復健科門診,醫師可以安排熱敷與電療,緩解緊繃的肌肉並促進深層組織的修復,而光有儀器治療並不能完全解決疼痛的問題,還需搭配適當的運動指導,以各種矯正性的運動協助患者學習正確的姿勢。頑固的緊繃肌群或是有激痛點的部位,醫師也可以使用乾針治療或是注射治療來進行止痛和放鬆,若有受傷的組織,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也可以加速組織修復的進程。(圖二)

結語
非特異性下背痛是相當常見且令人困擾的問題,病人的身體、心理、環境等多重因素,均可能導致下背痛的發生。不過,雖然機率非常低,下背痛的背後也可能隱藏了嚴重的疾病,例如脊椎的骨折、感染、癌症轉移、腹腔疾患等。這些疾病都須由醫師進行排除,才能確診為非特異性的下背痛。因此建議民眾在有下背痛困擾時,仍須經由專業的醫療人員進行診療,確定病因後,才能擬定後續的治療方案。對非特異性下背痛的患者而言,改善姿勢與建立運動習慣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平時維持良好的姿勢與運動習慣,才能根治並預防下背痛的再次發作。
         
 
封面故事
青春陽光下的影子,青少年的憂鬱與自傷
司法精神醫學∼監護及輔助宣告
氯氮平(Clozapine)臨床藥物治療監測的新進展
失智症之精神症狀與行為障礙處理
醫學報導
骨骼肌肉超音波於風濕免疫疾病之應用
特別報導
懸壺濟世的新創醫師:程文俊主任委員專訪
心靈點滴
薪火相傳的年度盛會∼回顧整形外科系Noordhoff Day 2024
本月主題
全面守護身心靈∼身心醫學的新進展
焦點話題
2024長庚醫學週 醫療新挑戰~使命、願景、永續
林口長庚引領心房顫動治療新紀元 躍升亞太訓練中心
要注意血糖,不要輕忽糖尿病前期!
產官學研醫界精英齊聚 基隆長庚「外泌體與再生醫療技術研討會」聚焦臨床應用
基隆長庚發表超音波骨刀在脊椎內視鏡的創新應用